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走进印江
梵净西游记 | 一眼千年紫薇,一梦醉入山水 ~

秋阳漫过梵净山的山脊时
我踏上游踪
紫薇镇而去
这颗镶嵌在黔东大地的明珠
藏着千年的树魂
在时光里静静沉淀
又在岁月中生生不息
图片
晨光初绽时,沿着蜿蜒的山路向紫薇镇进发。车窗两侧,层峦叠嶂的梵净山余脉如绿色屏风次第展开,山岚在谷底蒸腾,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薄纱。当千年紫薇王的身影出现在眼帘时,不禁屏住了呼吸——这棵见证了1300余年风雨的“植物活化石”,以34米的挺拔身姿直插云霄,树皮光滑如少女肌肤,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


千年紫薇王的神奇远不止于树龄。每到六月花期,满树繁花会历经白、粉、黄三色变幻,初开莹白似雪,继而晕染粉红如霞,末了浅黄若金。此刻虽未逢花期,但仰头凝视那虬结的枝干,仍能想象花开时如云似霞的盛景。树旁摩崖石刻上,书法家魏宇平的诗句“奇峰天植自洪荒,梵净钟灵毓秀长”,将古树与梵净山的渊源镌刻在时光里。更令人称奇的是,对面山体天然形成的“心脏”轮廓,每逢雨季,一道清泉从“心脏”中潺潺流出,恰似大地的脉搏在跳动。
 

从紫薇镇出发,晨雾尚未散尽,道路两旁青瓦白墙的村寨在晨曦中若隐若现,两侧山峰如绿毯铺展。 


 途经栗子园水库时,群山合围处突现一片浩渺碧水——栗子园水库如翡翠嵌于深谷,78.8米高的混凝土堤坝横亘天际,水面倒映着黛色山峦,波光粼粼间偶有白鹭掠过,划出银亮的弧线。泄洪时水流如白练飞泻,在阳光中折射出七彩霓虹。站在坝顶俯瞰,库水碧绿如镜,远处山峦如浓墨泼就,近处古枫红影摇曳,与仿古风雨桥相映成趣。


转过栗子园,山势渐陡,车在云雾中穿行,忽闻溪流轰鸣。

抵达团龙村时,95%的森林覆盖率将暑气隔绝在外,清凉的山风裹挟着泥土与草木的芬芳扑面而来。土家吊脚楼依山而建,飞檐翘角与翠竹清溪相得益彰,风雨桥上的雕花木栏还带着晨露的湿润。穿村而过的溪流中,孩童正赤足追逐游鱼,妇女在石板埠头浣洗衣裳,棒槌击打声与欢笑声在峡谷间回荡 。



沿溪而上进入神仙谷,梵净山的清泉在此汇聚成瀑,银帘垂落深潭,激起的水雾沁凉透骨。潭边苔藓斑驳的岩石上,野生珙桐树舒展着心形叶片,若逢花期,白色苞片便如白鸽栖息枝头,演绎着“绿色熊猫”的灵动之美。 


午后抵达亚盘林时,村口两棵枫香树正舒展着新叶,树影在柏油路上摇曳成诗。这个形如扁舟的古村落藏在梵净山腹地的褶皱里,一条清澈的山溪穿村而过,溪中鱼儿逆着水流摆尾,惊醒了水底沉睡的鹅卵石。沿溪而行,土家木屋的青瓦上生着苔痕,厨房飘来罐罐天麻鸡的浓香,揭开陶盖,乳白的汤汁里浮沉着野山菌,入口即化的鸡肉带着淡淡的草药香,让人想起山中采药人的背影。 



暮色降临时,选择返回团龙村。这里的民宿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土家风格,木墙黛瓦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每年春节、中秋、国庆等传统节日,还会举办拦门酒、长桌宴、篝火晚会等活动。



住诺亚·梵西山院,由百年校舍改造而成的建筑里,原木梁柱与雕花窗棂诉说着光阴的故事。推窗即可望见层峦叠嶂,山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夜晚围坐篝火旁,傩戏面具在火光中忽明忽暗,村民们的摆手舞踏碎了满地星光。



在印江
你可以徒步梵净山
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可以品尝地道美食
让味蕾沉浸在酸辣鲜香的盛宴中
更可以宿在山水间
让身心在宁静中得到治愈
在这里,你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
感受自然的宁静与土家文化的魅力
这是一个充满土家风情的世外桃源
等你来赴~

(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丽娟 王治洪)
(部分图片来源于“印江印象·梵净西游记”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微印江媒资库)

图片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田林 编辑:王洋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