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街镇传真
合水镇新场小学:“布”期而遇,邂逅扎染

图片


  由“染”而生,妙“布”可言。2023年以来,印江自治县新场小学将扎染课程融入到美术课程中,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让学生学会扎染、喜爱扎染、传承扎染。

  


  12月24日,印江自治县新场小学的扎染教室内,扎染课老师代远方正在为学生讲解扎染基础知识,随后同学们便开始动手实践操作,浸水、扎布、染布……同学们在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图案的同时,了解非遗扎染的浓厚魅力,构想心中属于自己的自然之美。



  “我非常喜欢上扎染课,因为扎染课能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扎染出各种各样漂亮的图案,让自己很有成就感。”刚刚上完扎染课程的杨舒雅笑着说。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之一。



  扎染艺术的美,在于它的独一无二,更在于它的变幻莫测。每一幅扎染作品,都像是一个故事,诉说着制作者的心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在扎染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也让她们对与扎染相关的非遗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一开始上这个扎染课的时候,我只是帮它当成一节美术课,在后面老师慢慢的讲解中,我渐渐喜欢上了扎染课。”新场小学五(一)班学生杨语彤笑着说:“学了扎染后,我会利用课余时间去了解更多扎染知识,比如说糊形染、蜡染等,做出更多的扎染作品。”



  扎染不仅仅是一门非遗技艺,将扎染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锻炼学生各项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教会学生们尊重传统,热爱家乡,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学校开展非遗课程,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都有很大提升,学生自从学习扎染课程后,他们能够做到主动的去学习,去了解其他的优秀非遗文化,比如剪纸、土家族的织布,以及其他的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等。”新场小学扎染教师代远方介绍。



  2023年,新场小学根据“贵州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子项目Ⅰ”中《任务指南》清单的学生发展技能特长指标要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结合本县苗族和土家族传统文化开始挖掘并结合小学生实际学情,开展成人人可参与的全校性扎染特色项目,专门设立扎染社团开展活动,并设计相应的“扎染”校本课程。目前,该校在教授学生扎染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将印江自治县传统书法文化、土家文化与扎染技艺相结合,在非遗传承中学习传统文化。




  “目前,扎染课程已经成为了我校的特色课程,接下来,我校将对扎染这项技艺的深度和广度深挖下去,让扎染文化走出校园,让更多的人了解扎染这项技艺,同时能够更好的传承扎染这项技艺。”新场小学校长田玲介绍。



  如今,扎染课程已成为新场小学一张靓丽名片,学生对艺术创造的兴趣越来越高,在省内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该校尝试由学生批量制作扎染衍生作品和包装,启发了学生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的思考,也切身体会了父母在外务工的艰难,树立了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和守护者的理想。(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超超 小视频|邹雪庆)


图片图片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 编辑:刘承芳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