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印江要闻
印江:探索“四个实现”助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提质增效

图片


图片

兴民社区全景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秉承“搬得出、有就业、能致富”目标,始终把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摆在突出位置,借助政策支持、项目覆盖、资源倾斜和区位优势,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提质增效。


图片

搬迁群众在采茶


“联帮扶”实现强弱平衡共发展。通过开展中大型安置社区带小型安置点帮带行动,在政策上扶持、资金上倾斜、项目上覆盖,着力打造一批大中型安置社区集体经济,带动一批小型安置点共同发展。实行领导包保、单位结对、社区联扶“双包保+结对联扶”制度(即安置社区明确一名副县级领导包保、迁入地明确一名副科级干部包保,县直部门与安置社区结对、大中型安置社区与小型安置点联扶),以兴民安置社区为中心点,在社区附近新建产业就业“孵化园”并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园区,辐射带动中洲社区的南湖安置点和普同安置点、城东社区的和达安幸福花园安置点和峨岭安置点搬迁群众就近就业。近年来,整合县直部门资源,先后开发公益性岗位1608个,实行动态管理,开展各类活动65场次,组织集体临时用工5000多人从事采茶、食用菌采摘、城区绿化。社区以开展感恩及城市行为习惯教育引导、就业技能培训、积分制等活动方式提升社区治理增效,实现搬迁群众住得安心、过得放心、生活舒心、充满信心。   

  
图片
                

“小项目”实现集体收益高效能。充分利用安置社区区位优势,依托政策红利,统筹整合资金,对安置社区集体经济现有经营性、资源性资产,采用入股合作或对外承包等方式,有效盘活资源资产,实现安置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同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1:2:7差异化分红给搬迁群众和后续扶持管理。在兴民社区建成300㎡的一体化洗车场、200㎡的废旧回收站和一个小型游乐场;在洋溪镇白马坡安置点建成400㎡肉牛养殖场。四个小项目年收益53万元,其中10%用于项目维护、20%用于安置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并差异化分红给搬迁户,70%用于安置社区后续扶持管理。


图片

兴民社区群众在社制衣厂上班

“微工坊”实现搬迁群众稳就业。引进“微工坊”(就业车间)14家落户安置社区,提供就业岗位1800个,带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310人。依托安置社区新建产业园区与安置社区“两区”共建,改扩建社区强村富民“工坊”。目前新建产业园区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有5家“工坊”入驻园区,提供就业岗位700多个,二期工程也已全面启动。通过双轮驱动、协力抓建,两区建设联动推进,成效明显。针对园区建设和管理,用“两个稳住”的模式留住入驻企业和就业人员,即采取以解决搬迁群众就业人数或本地税收贡献比例来减免厂房租金实现“入驻企业稳住”;以灵活上班时间结合计件形式来实现搬迁劳动力“就业稳住”。真正实现了搬迁群众“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顾家务工愿望。


图片

“共合作”实现搬迁群众快融入。采取“社区支部+集体经济(合作社)+搬迁群众”合作模式,盘活安置社区闲置资产,增加社区集体经济收益。一是对安置社区集体经济现有经营性门面和低效闲置车库,采取出租方式,有效提高盘活资产效益,年收取租金190万元。二是组建劳务公司,加强与周边产业园区食用菌、茶叶、黄精中药材等基地合作,多措并举促进搬迁群众高质量稳定就业。今年以来,安置社区与周边产业园区固定就业合作800余人、零时用工4次3000多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步增收。三是以“社区集体物业公司+社区支部+业主委员会”新模式,全面实行物业自管。目前,全县有3个安置点收取物业费120万余元,收缴率达90%以上。通过收取物业费形式改变搬迁群众行为习惯,积极为安置社区搬迁群众自治打造平台、创造机会,增强搬迁群众身份认同感,培育“主人翁”意识,全面融入城镇生活中。

来源:印江政府网 图片由微印江收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泽琴 编辑:张向芬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