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街镇传真
紫薇镇:驻村干部以实干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图片

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紫薇镇的田埂上、院落里,活跃着一群把 “根” 扎在泥土里的驻村干部。他们不搞 “走读式” 驻村,而是真正把 “驻村” 变成 “住心”;不做 “口号式” 帮扶,而是以实打实的行动推动 “帮扶” 走向 “共兴”。从政策宣讲到民生服务,从产业发展到基层治理,他们深耕每一个领域,用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图片

图片

把政策 “讲” 到百姓心坎里

图片
驻村干部是政策落地的 “传声筒”,更是群众理解政策的 “翻译官”。他们不用生硬的文件语言,而是用方言、用家常话,让惠民政策走进千家万户。

团龙村驻村干部石锐,心里始终装着群众。他把政策宣讲台搬到村委会广场,定期组织村民围坐在一起,把医保社保、交通补贴、育儿补贴这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掰开揉碎了讲。遇到行动不便、听不到广场宣讲的老人,他就提着笔记本上门,坐在炕头、拉着家常,把养老补助的标准、医保报销的流程,一句一句讲清楚。“石锐话不多,但心里有数。哪怕是冷门政策,他都先自己学透了,再跟我们唠。” 提起他,团龙村村民满是认可。

图片
图片

把服务 “送” 到群众急需处

图片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是驻村干部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们践行的承诺。他们盯着群众的 “急难愁盼”,用贴心服务织密了民生 “保障网”。


坝峨村驻村干部张鸿源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遍村里的家家户户,摸清大家的难处。得知村里的代爷爷因做过手术需长期用药,却因腿脚不便没法去县城买药,张鸿源主动揽下了这个活儿。此后,他每周雷打不动往返县城与村里,把药准时送到代爷爷手上。“要不是张同志,我这药都不知道咋买。他真是帮我解决了大难题!” 代爷爷攥着刚送来的药,语气里满是感激。


图片


图片

把产业 “兴” 到村民钱袋里

图片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 “压舱石”,也是村民增收的 “主渠道”。驻村干部们立足各村的资源禀赋,四处找路子、谋产业,让村民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


幕龙村驻村干部方友,一眼瞄准了绿色产业的前景。为了发展黑木耳产业,他白天跑市场、对接技术,晚上和村干部们围坐一起算账、议方案,终于说服村集体干起了这个项目。如今,村民代阿姨每天在菌棒地里忙活,一天能赚80元,她笑着说:“出门就能上班,这好日子多亏了方同志!” 而方友自己,更是村里的 “产业带头人”—— 天不亮就往菌棒地跑,调试喷水设备、查看病虫害,忙完地里的活儿,又忙着和企业对接销路,晚上还会跟村民们在院坝里聊天,讲产业前景、算增收账目。据了解,幕龙村今年黑木耳预计产值达75万元,能带动50多名村民稳定就业。
图片
官寨村驻村干部李芳,则当起了村里农产品的 “推销员”。她不仅在微信朋友圈、抖音短视频里,详细介绍村里李子的口感、玉米的营养价值,让网友们看得心动,评论区里咨询不断;还主动对接企业、学校食堂,打通了线下销售渠道。在她的努力下,官寨村卖出了近5000斤李子、超6万根玉米,解决了农户 “卖货难” 的问题,为大家开辟了增收新路径。
图片

图片

把矛盾 “解” 在基层第一线

图片

基层治理关乎村里的和谐稳定,也关乎村民的幸福感。驻村干部们坚持走村入户,用灵活的调解方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张家坝驻村干部袁景浪,总说 “调解矛盾得懂法、更得懂情”。他利用休息时间啃法律条文、学调解技巧,把自己变成了 “懂行的人”。之前,老屋基组有村民因为修路要占用自家竹林,情绪激动地反对,导致修路工程停了下来。袁景浪带着村干部一次次上门,坐在村民院坝里摆事实、讲道理——既讲修路对全村的好处,也帮村民算清补偿的账目,慢慢抚平了村民的情绪。最终,村民同意了修路,矛盾顺利化解,也让张家坝村的乡风更和谐。


图片


从田埂间的政策宣讲,到院落里的民生服务;从菌棒地里的产业谋划,到院坝中的矛盾调解,紫薇镇的驻村干部们,就像一颗颗 “草籽”,在基层的土壤里深深扎根。他们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实干解开每一个难题,既是带领村民向前走的“领头雁”,也是常伴群众身边的“贴心人”。如今,在他们的努力下,紫薇镇正一幅接一幅地绘就着村美、民富、人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紫薇镇)


图片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 编辑:刘承芳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