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印江 > 历史文化
印江地名故事 | 梵净山下的药王街

 

  药王街,荒原名,位于梵净山西麓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紫薇镇大园址村护国寺村民组的药王庙前,原为梵净山药材交易市场。

  梵净山堪称动植物基因库,不论是神秘的苗药、巫医,还是佛药、禅医等,大都离不开山中的奇珍。其中,素有“药王”“金草”“神药”美称的金线兰等几十上百种多年生珍稀中草药就生长于此600-1100米的林下山地及有常绿阔叶树木的潮湿地带。由此,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药王菩萨诞辰日,药农在药王庙拜祭菩萨后就开始挖采,四方药商也纷纷赶到梵净山采购药材,于是就有了一条药王街。

  梵净山的药王庙最初称九皇洞,传九皇娘也曾采药为民治病,隐居山洞,几建几毁后又移至“叫化洞”。每年古历六月,是药农上山采药的季节,百姓称为“开山”,又将叫化洞称“开山洞”,洞内有“缘觉池”。梵净山药王庙始建于清代中叶,木结构古建筑,原有木房3间,洞口宽敞,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现仅存石基18米于道上。庙前街道向东可通金顶,向西通棉絮岭,北面为山崖绝壁,南面为深谷,是采药人祭祀、交易的场所。传说每到采药季节,药农三五成群、十天半月觅采,梵净山“山神”会命令山上的飞禽走兽、蚊虫蝼蚁、牛鬼蛇神,不得伤害药农采药和善男性女朝山拜佛。

  药王,音译鞞逝舍罗惹,是施与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之菩萨。如今药王庙前的药王街虽然没有了集市,但作为一个古老的地名一直驻留于当地居民的记忆里,梵净山的药材已走向了世界。

 注:摘自《铜仁地名故事》(三田野集第491页)图片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