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印江:驻村干部扎根基层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缠溪镇驷马村第一书记张娅联动单位入村义诊,新寨镇板山村驻村工作队察看产业发展、调解矛盾纠纷……这些忙碌又温暖的场景,正是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一轮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实干担当的生动写照。今年5月底,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精准选派新一轮驻村力量,3个多月来,636名驻村干部肩负组织嘱托,以“一线工作法”扎根212个乡村振兴重点村。他们化身政策宣传“传声筒”、产业发展“护航员”,走进农家院落宣讲政策,深入田间地头谋划发展,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破解难题,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政策入户“零距离”:把惠民声音送到群众心坎上


    “张书记,这个医保缴费后怎么查参保状态啊?”“慢性病报销比例今年有没有变化?”在缠溪镇驷马村,印江自治县中医院派驻第一书记张娅带领驻村工作队,正以“分组包片、入户宣讲”的方式,开展惠民政策“大宣传、大解读”行动。




工作队始终坚持“驻村工作关键在实”,把政策宣传作为拉近干群关系的突破口。针对村民反映的“政策看不懂、流程不清楚”等问题,他们将医保社保、医疗健康、乡村治理等政策,梳理成“大白话”手册和短视频,分成3个宣传小组,逐户上门讲解。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队员当场帮其激活医保电子凭证、查询参保信息;面对农户提出的政策疑问,能当场解答的绝不拖延,需核实的立即记录、对接相关部门反馈。



  “之前总担心医保断缴影响报销,张书记上门手把手教我查,还帮我预约了中医院的慢病复诊,太贴心了!”村民王秀兰笑着说。



  截至目前,驷马村工作队已入户宣传120余次,发放政策手册400余份,解决政策咨询类问题28个,组织医疗义诊1次,组织医疗政策专场解读会3场,惠及群众300余人次。张娅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村级养老服务中心提质升级,探索“积分制”管理,引导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矛盾调解等公共事务,真正让工作队成为群众信赖的“自家人”。



产业走访“面对面”:把发展路子铺在田间地头


  “这片果园的行距有点密,后期通风不好容易生病,得适当剪枝。”“果蔬基地的灌溉水管接口有点漏水,得赶紧检修,不然影响挂果。”在新寨镇板山村的田间地头,印江自治县人民法院派驻驻村第一书记刘林林正拿着笔记本,记录着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初到板山村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不熟悉的产业,刘林林既满怀期待又倍感压力。但当她走进蛋鸡孵化场、果蔬基地,看到村民们围着产业盼增收的眼神,深刻意识到“第一书记不仅是职务,更是带领群众发展的责任”。



   “只有把心扎在这里,才能干出实效。”刘林林主动拜村干部为师,用一个月时间走遍全村12个村民组,梳理出农特产品销售、留守老人照料难等问题。 



  今年,板山村慧丰农业果园里150亩金丝李迎来丰收季,刘林林同时对接县城商超和电商平台,帮助种植大户进行销售。“我们村有蜂糖李、黄桃、板栗。今年仅李子、黄桃就达十多万斤。刘书记帮助我们一起找销路,种植大户对他们驻村工作队都非常认可。”板山村党支部书记张著海说。目前,板山村驻村工作队已帮助解决产业问题3个。刘林林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培育产业带头人,探索“合作社+农户”模式延伸产业链,让产业成为村民稳定增收的“摇钱树”。



精准施策强保障:构建驻村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


  “驻村干部是乡村振兴‘主力军’,必须选得准、管得严、用得好。”印江自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杜执红介绍,2025年全县严格按照“按需选派、人岗相适”原则,对212个乡村振兴重点村的基本情况、产业发展现状开展“大摸排”,“一村一策”制定需求清单,通过“个人自荐+组织推荐”“统筹选派+择优增派”方式选派驻村干部。



  聚焦政策宣传、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重点需求,印江自治县注重发挥干部专长:将熟悉党群工作的干部派往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把擅长文旅策划的干部安排到乡村旅游重点村,让懂产业发展的干部驻进集体经济薄弱村,最大限度实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



  同时,印江自治县建立“县统筹、乡主责、村监督”三级管理体系,严格落实每月20天驻村制度,依托“智慧党建”平台实时跟踪干部履职情况。此外,通过“乡村振兴大讲堂”“案例教学”等开展专题培训,今年已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驻村干部1000余人次。严管之余,暖心保障同步落实:每人每天55元生活补助、每年健康体检及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同时协调解决子女入学、家属就医等难题,切实为驻村干部解除后顾之忧。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这几个月的实践证明,我们选派驻的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是对的、是准的,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杜执红表示。


  从邛江河畔到梵净山麓,印江自治县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赢得民心。从政策宣传“小课堂”到产业发展“大战场”,他们始终以“实”立身、以“责”担当,把政策送到群众家门口,把帮扶落在产业关键点,用真情架起干群“连心桥”,将组织关怀化作群众获得感,用青春汗水书写新时代“干部力量”。正如杜执红所说:“驻村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牵挂。”这份牵挂,终将在印江的山水间,绽放出乡村振兴的绚丽之花。(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邹雪庆 张丽娟 实习 严丽)


图片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泽琴 编辑:阙莉淑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