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净山下,茶满山,菌成行,大米、辣椒、冬瓜、南瓜等农特产品插上腾飞的“翅膀”,从印江大山的田间地头,带着泥土的芬芳,飞到大湾区市民的餐桌。
该县作为“国家农特产品质量安全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绿色健康的农特产品成了大湾区市民的首选。近年来,“东西部协作”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吹绿”了印江自治县的“两山”,也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也为印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风吹稻菽千层浪,又是一年丰收时。金黄的稻穗美不仅扮美了坐落在印江自治县9最南端洋溪镇的田野山洼,也富了这一方百姓。
洋溪镇自古有“印江粮仓”的美称,贡米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但稻谷由于没有统一的栽种标准、统一的加工、包装、价格,农户种的稻谷质量总是参差不齐,价格也有高有低,好产品很难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市场竞争。
“种时热火朝天,卖时唉声叹气。”有着30多年种植稻谷经历的陈老伯说着种植的难处。
2022年,该镇巧借东西部协作的“东风”,引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铜仁梵禾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建成烘干、加工、仓储为一体的全自动大米加工流水线,填补了洋溪大米精深加工空白。
与此同时,该镇还深入挖掘“洋溪贡米”文化底蕴,努力打造“洋溪贡米”品牌,推动“洋溪贡米”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2023年9月2日,一辆载有1.8万斤优质洋溪大米的卡车,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洋溪镇出发,顺利运抵东莞市寮步镇,销售金额达10.8万元。
有市场,有销路,群众的种植热情提高不少。
2024年洋溪镇“洋溪贡米”核心基地达1500亩,示范带动全镇发展1.3万亩水稻种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有效带动洋溪、新黔、双龙等5个村100余户群众增收,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2024年,40多吨‘洋溪贡米’销往大湾区。”洋溪镇人大主席田宏进说,目前,‘洋溪贡米’已成为我镇支柱产业之一。
今早还在贵州大山的地里,最迟明天早上就在大湾区市民的餐桌了。印江自治县“大湾区菜篮子工程”里的蔬菜,通过搭乘冷链专车,带着泥土的芬芳,一路南下直达粤港澳大湾区。
“从基地采收到送达东莞的商超,全程冷链运输仅需16个小时,20个小时内就能端上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 贵州互立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悟颉的话语中,满是对这条 “鲜速通道” 的自信。
乘着东西部产业协作的“东风”,印江农产品插上了“飞越大山”的翅膀。以往,印江辣椒要经过多层中间商转运才能抵达沿海市场,不仅新鲜度打折扣,农户收益也被压缩。如今,辣椒从田间地头直接对接大湾区商超,中间环节的 “减法”,既最大程度保障了农产品的新鲜口感,又让产值实现了显著提升。
“我们贵州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好,山清水秀无污染是我们的产品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受欢迎的关键。” 朱悟颉指着田间长势喜人的辣椒介绍。
同样,在沙子坡韩家村茶叶生产车间,也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堆积如山的鲜叶刚从山上采下来,就被送进加工厂。经揉捻、渥堆、提香等18道工序,制成的红毛茶,以每斤3.6元的价格源源不断发往铜江茶叶公司。

“过去守着数百亩茶园,春茶采完夏秋荒。"在印江县沙子坡镇韩家村的茶山间,驻村工作人员李海松望着青翠的茶垄感慨。
曾经,因缺乏加工设备导致茶叶下树率不足50%,该村及周边的两个村庄的茶农年年面临“丰产不丰收”的困境。
转机始于2024年10月,东西部协作的春风吹进武陵深山。16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为这片山上茶产业带来了“及时雨”。1000平方米标准化加工厂拔地而起,精品茶与大宗茶两条现代化生产线轰鸣运转。随着印江梵境云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入驻,韩家、冷草、四坳三村680亩茶园实现集约化管理,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共同体。
“今年春茶产值已超150万元,夏秋茶预计再增收50万元,综合效益较往年明显提升。”公司负责人李红军介绍。
该村的9户村民以茶园入股方式获得企业股权,首批入股的茶农更已收到近7万元分红。不仅如此,还带动村里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56岁的庹中凤边操作炒茶机边笑道:"家门口打工每天挣100元,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目前该产业已带动300余人灵活就业,预计全年发放务工收入超40万元。
从“卖原料”到“卖产品”,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韩家、冷草、四坳村茶产业的蜕变印证了东西部协作的强大效能。这座曾因茶产业效益低下而陷入困境的村庄,如今在东西部协作的春风下,正通过产业升级和资源整合,走出一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不仅如此,作为该县“2+N”产业的主导产业食用菌,在东西部协作资金的“灌溉”下,该产业也越发欣欣向荣。
近年来,2023年板溪镇积极向上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180万元,在上洞、下洞、凯塘修建排水渠,涵管,排污渠,排污管道,食用菌产业路,食用菌基地土方回填等基层建设;2024年,上洞村申请到东西部协作资金130万元建成新建食用菌菌棒生产线一条,建设灭菌间7间,采购生产设备1套、生产锅炉2个、接种箱12个等设备,建设生产厂房300平方米,维修大棚20个等。
近日,记者在板溪镇上洞村食用菌菌棒存放车间看到,数百万棒整齐有序摆放,静等稻谷收割之后,就排田移栽。
“今年,引进了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和自动化接种无菌车间后,现在生产菌棒每小时可以达到1500棒,每天可以达到15000至20000棒,效率是人工的3倍多,有了自动化接种无菌车间,成活率大大提高,之前成活率最多达到90%,现在成活率可以达到95%。”村支书任坤刚介绍。

在东西部协作资金的加持下,板溪镇食用菌规模逐年增加,目前已成为该镇强村富民产业之一。“今年,我们板溪镇计划是发展750万棒菌棒,覆盖18个行政村,相比去年的,多发展50万棒,而且,今年运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在印龙菌业还建设食用菌包装车间,全链条促进我镇食用菌产业发展。”板溪镇党委委员、 组宣统委员何娅介绍道。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紧扣东西部产业协作机遇,创新践行 “东部企业+印江资源”“东部总部+印江基地”“东部市场+印江产品” 三维合作模式,不断加强产业协作。截至目前,印自治县运用东西部协作资金12563万元,在大米、茶叶、食用菌等产业上不断“深耕”,为印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印江融媒体记者 张玉莲 任光勇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