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街镇传真
印江:“豆玉”共生一季双收 机收减损促增产
图片
金秋时节,印江自治县的广袤田野上,6.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连片的玉米与大豆高低错落、长势喜人,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粮豆双丰收”的现代农业画卷正徐徐展开。

图片

今年,印江通过“品种优选+技术配套+农机协同”的创新模式,推动大豆玉米“一田双收”,不仅实现了土地利用率和粮油产出的双提升,更通过机械化收割和减损技术,为粮食安全再添一道保障。

图片

县木黄镇新光村的种植基地,种植大户黄忠洪的120余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田里,金黄的玉米棒与饱满的大豆荚挂满枝头。“今年复合种植效果特别好,大豆已经丰收归仓,现在玉米也进入收割期。”黄忠洪站在田埂上,望着穿梭的收割机感慨道,“机械收割比人工快6到7倍,效率高还干净,省时省力!”

图片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印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将高秆玉米与矮秆大豆按2:4或3:4的比例间隔种植,形成高低错落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照资源,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同时,大豆根部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可减少20%以上的化肥使用量;两种作物混种还能通过生态调控减少病虫害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

图片

图片

“这种模式实现了‘1+1>2’的共生效应。”印江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农推站长秦海英介绍,县里针对复合种植的共生特性,优选了紧凑耐密、抗旱抗倒的玉米品种,以及耐荫性强、分枝能力突出的大豆品种。“玉米多行密植仍能保持通风透光,大豆则在玉米间隙高效利用散射光,两者互促共荣。”

丰收的背后,是机械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在印江的田间地头,玉米联合收割机等现代农业装备成为主角。龙婧是印江自治县农机中心助理农艺师,她指着正在作业的收割机说:“今年我们推广了玉米收割专用割台,通过调整割台高度和速度,减少籽粒破损和抛洒损失。”

图片

为降低机收损失,印江开展了全链条技术培训。从播种前的田块整理、行距控制,到收割时的速度把控、留茬高度,农机手需经过严格考核才能上岗。“我们通过现场测产和损失监测,将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5%以下。”龙婧举例道,一台专用割台每小时可收割10亩玉米,较传统割台效率提升15%,且损失率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图片

黄忠洪的基地里,一台玉米收割机仅用1小时便完成了20亩地的收割。“过去人工收割一亩地要3个人干一天,现在机器半小时搞定。”他算了一笔账: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亩产达1400余斤,大豆亩产200余斤,按市场价计算,每亩增收超800元。

印江的“豆玉”共生模式,离不开政策与技术的双重支撑。近年来,该县通过物化补助、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等举措,激发农户参与热情。

金秋的丰收,既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实践证明,印江的豆玉”共生模式实现从“单一种植”到“立体共生”,从“人工劳作”到“机械收割的转变,勾勒出现代农业的生动图景。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科技与政策双轮驱动下正进一步稳住粮油“压舱石”,更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印江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东 吴思杰 实习生 孙亮亮 报道)

图片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泽琴 编辑:曾君子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