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粮满仓、鱼满筐!印江稻田里飘出幸福味




金秋时节

位于梵净山脚下的

印江自治县木黄镇芙蓉村

被一片金黄的稻浪所包围

沉甸的稻穗压弯了腰

稻田下

一群群肥美的稻花鱼欢快游弋

与金黄的稻谷共同

勾勒出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


芙蓉村以“稻+鱼”模式

迎来前所未有的丰收

村民们以田埂为舞台

举办首届稻花鱼抓鱼比赛

用欢声笑语庆祝这场

“千斤稻、百斤鱼”的生态盛宴



稻田变赛场
抓鱼比赛点燃丰收激情


“勤劳队准备好没有?准备好了!丰收队准备好没有?准备好了!开始.........”9月4日,随着芙蓉村驻村第一书记周俊男的号令发出后,芙蓉村首届稻花鱼抓鱼比赛正式拉开帷幕。数十名村民卷起裤脚、赤脚踩泥,化身“捕手”冲入抽干半水的稻田。稻田里,参赛者或弯腰摸索,或快速追捕,肥美的稻花鱼在泥水中灵活穿梭,溅起的水花与泥点飞溅在选手身上,欢笑声、呐喊声此起彼伏。




比赛吸引了周边坪所等村的村民纷纷加入。木黄镇坪所村村民滕嘉垲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兴奋地说:“今年大丰收,抓稻花鱼比赛特别有趣!刚才抓了5条,相当好耍!”尽管满身泥泞,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这场别开生面的比赛,不仅是对丰收的庆祝,更成为村民展示劳动成果、传递乡土文化的生动舞台。




“稻+鱼”生态闭环
千年农耕智慧焕发新生


芙蓉村的丰收景象,源于近年来印江推广的“稻+”新型农业模式。这一模式以水稻为鱼提供天然栖息场域,鱼的排泄物反哺稻田,形成“稻护鱼、鱼肥稻”的生态闭环。据芙蓉村党支部书记田溢介绍,稻花鱼以稻花和虫子为食,肉质鲜嫩;而鱼在稻田中拱土、除草,减少了病虫害和杂草,促进稻谷健康生长。



“过去单种水稻,亩产约800斤,现在‘稻+鱼’模式下,谷子亩产达900到1000斤,稻鱼亩产200余斤,每亩增收1000元。”田溢算了一笔经济账。更关键的是,这一模式稳定了粮食产量,提升了农产品品质。稻花鱼因生态养殖成为市场“香饽”,每斤售价达25元,远高于普通养殖鱼;而稻谷因绿色无污染,也卖出更高价格。




盘活“巴掌田”
小田块变身“聚宝盆”


木黄镇多山地,稻田呈碎片化分布,过去被称为“巴掌田”。部分田地因劳动力外流逐渐撂荒。今年,“稻+鱼”模式通过“大户+农户”的流转机制,将芙蓉村100余亩零散土地集中交给种植能手,发展稻鱼、稻蛙综合种养。



“以前撂荒地没人管,现在每亩流转费30元,村民还能在合作社打工,每天收入10元。”田溢说。村民将自家3亩地流转后,在稻田里负责日常管理,一年增收2万余元。这种模式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更让“好山好水”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绿色农业双赢
生态与经济齐飞


“稻+鱼”模式的成功,是印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缩影。近年来,印江依托梵净山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稻+鱼”“稻+蛙”等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数据显示,木黄镇今年“稻+”模式推广面积超1000亩。



“生态农业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物种互利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印江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芙蓉村为例,稻田为鱼提供栖息地,鱼为稻田除草灭虫,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既保护了土壤和水源,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这种“以田养鱼、以鱼促稻”的循环,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乡土文化传承
丰收节里话振兴


夕阳西下,芙蓉村的田埂上,老人们围坐分享农耕故事,这场丰收庆典,不仅是一场农业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乡土文化的传承。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年轻人记住乡愁,让外界看到印江的生态之美。”周俊男说。如今,芙蓉村的稻花鱼已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而“稻+鱼”模式也吸引周边村镇纷纷效仿。



金秋的印江,稻浪翻滚,鱼跃人欢。在这片梵净山下的土地上,“稻+鱼”模式正书写着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篇章,而村民们的笑脸,则是对乡村振兴、强村富民最生动的注脚。(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东 田林 李红艳)



图片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 编辑:刘承芳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