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合水镇大昔村的葡萄园,暑气里裹挟着葡萄的清香扑面而来——一垄垄葡萄藤顺着架子舒展,紫黑色的巨峰葡萄在叶间沉甸甸地垂着,颗颗饱满得像要溢出水来。园子里,49岁的杨玉莲正和侄嫂们一起摘葡萄,指尖划过果实的轻响、筐里葡萄滚动的脆声,混着笑声,成了这片园子最热闹的背景音。
这是杨玉莲种葡萄的第13年。2012年从外地务工回乡时,她从没想过,自己会和葡萄打这么久的交道。“那时候刚回来,心里慌啊。”她蹲在葡萄架下,手里摩挲着藤蔓,“老人要照顾,娃要上学,没个营生,日子咋过?”听说葡萄营养价值高,老人小孩都爱吃,而且也赚钱。思虑再三,她和丈夫揣着仅有的积蓄,把村里10亩荒地盘了下来,决定种葡萄。
创业路上的“坎”,比夫妻俩预想的更难迈。10亩地流转过来时,他们手里攥着的是“三无”——没资金、没技术、没销路。“头一年,葡萄苗刚栽下就闹病虫害,眼睁睁看着苗蔫了,心疼得直掉泪。” 杨玉莲说,那时候她和丈夫成了葡萄园的“长工”。白天在地里蹲守,观察葡萄长势、薅草施肥;晚上就查阅能找到的所有有关葡萄种植的书籍和资料,遇上解不开的难题,就请农技专家和种植能手进行指导,并且抓住各种机会外出学习经验和技术。
“葡萄像孩子,得精心伺候。”凭着这股韧劲,他们慢慢摸透了葡萄的“脾气”:什么时候剪枝、怎么疏果、如何用农家肥养出绿色口感……几年下来,葡萄亩产从最初的几百斤涨到上千斤,种植规模也从10亩扩到50亩,靠着“农家肥种植”的口碑,也不愁销路,周边市县的客商常直接上门收购。
这些年,敢闯敢试的杨玉莲不满足于只种葡萄,又试着在园里套种草莓、哈密瓜,搞起了 “多品种种植”。“今年这几样加起来,估计有10多万元收入,多摸索点门道,总能让日子更稳当。”更让杨玉莲得意的是,园里常年雇着村里几个妇女,“都是带娃的、照顾老人的,来这儿摘葡萄、装箱,一天能挣100多元,不用往外跑就能顾家又掐钱,大家都乐意来。”
风过葡萄园,叶影婆娑,串串葡萄晃啊晃,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这珍珠里,串起的是杨玉莲13年的坚守,是一个普通农家妇女的创业梦,更是乡村振兴里,最生动的“甜蜜注脚”。(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邹雪庆 张丽娟 )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 编辑:刘承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