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街镇传真
蛋生金,粪生肥!天堂村靠农牧循环让集体经济 “鼓起来”


 早上8点,伴随着蛋鸡“咯咯哒”的叫声,杨勇穿过喷洒着特制消毒液的通道,走进了天堂镇天堂村自动化蛋鸡养殖场,开始一天的蛋鸡巡查工作。

  杨勇是天堂村蛋鸡养殖村集体经济的领航员,也是印江自治县天镇天堂村党支部书记。曾在外从事养殖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人脉。2021年,得知家乡天堂村面临着产业发展困境时,毅然决定响应号召,回到这片养育他的土地,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家乡的振兴贡献力量。

  那时的天堂村,上一届村支两委平均年龄达56岁,学历普遍不高,冲劲不足,村里的产业发展一直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55岁的张延文,时任村会计,成为了这届班子中最年轻的村干部。他回忆起那段日子,感慨万分:“村里的产业因为种种原因,一直难以有起色,大家心里都很着急。”

  杨勇的回归,为天堂村发展带来了新气象。带领新班子立即着手规划村里的产业,巧借乡村振兴的东风,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决心发展村集体经济。经过深入调研和精心规划,决定建设第一座自动化蛋鸡养殖场,以此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村集体经济推动养鸡产业,传统养殖模式下受市场波动影响,有很大风险。杨勇认为,仅靠蛋鸡产蛋,模式单一,带动村民就业不明显,村集体经济立足点还是要放在“强村”和“富民”两个关键上。

  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畜牧方向)毕业的杨勇,根据在外闯荡多年的经验,与自己的理论合二为一。有了想法,就着手开干,为此杨勇把村里的“家底”都翻了出来。但有个现实问题摆在新一届村支两委面前,村里的“家底并不殷实,只有几百亩的撂荒地和一群在家留守的银发老人。

  “ 鸡、地、人,三者联系紧密。”杨勇说,长远来看,养殖业必须和农业循环,优势互补。

  谋定而后动,2023年,天堂镇自动化蛋鸡养殖场快速落成,支柱产业就此定下,紧接着就尝试种植了60亩吊瓜,并利用鸡粪建成了有机肥加工厂。

  “鸡产蛋,也产生粪污,易地处理会增加养殖成本,建有机化肥厂虽前期成本增加,但落地后可实现长期降本增效。”杨勇计算道:“一期蛋鸡场一年可产生有机肥1000吨左右,一亩吊瓜有机肥要用到200斤,种吊瓜最大的投入就是基建、人工成本和肥料,这样吊瓜产业可最大程度去除成本。”

  苦心人,天不负!同年底,60亩吊瓜丰收,毛收益48万,盈利15万,劳务支出8万元,蛋鸡养殖盈利20万,带动30余名群众就业,村集体经济获得第一笔资金15万。

  有钱赚,集体账户有账入,说明定下农牧循环发展的思路没问题,信心也足了。摸底下来,天堂村还有待开发撂荒地在400亩以上,全村60岁以上的劳动力200余人,可以进一步扩大农牧循环规模。

  “一期蛋鸡养殖规模1.5万羽,二期计划规模扩大到3万羽左右,基建已基本完成,吊瓜100亩已经种下。”杨勇说,按照天堂村新一轮农牧循环发展规划走,有机肥产能要扩大,土地要增肥,可种药材、生姜,400亩撂荒地的开挖要走在前。

  为了进一步发挥联农带农机制,按照“飞地模式”,天堂村还把吊瓜产业延伸至沙坝、茶元等村,通过抱团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做大“蛋糕吸引收购商前来。

  如今步入天堂村,山上撂荒地正在换装,吊瓜林立,山下蛋鸡舍明亮整洁,一排排标准化的蛋鸡养殖笼架排列得井井有条。

  当自动化饲喂系统开启,鸡饲料被精准地投放在料槽内,蛋鸡们竞相啄食,场面十分壮观。饲养员唐小凤仔细观察着鸡群的健康状态和产蛋情况。感慨地说:“相比传统的养鸡方式,这里实现了机械全自动化,拌料、投喂、供水、鸡粪收集处理等都由机器完成,拾蛋也是通过传送带自动完成,卫生又高效。”

  脑中有智慧,心中有热情,脚下有力量,新一届的天堂村“两委带着全体村民期许,抢抓乡村振兴带来更多新“鸡遇,让广袤乡野真正成为希望的田野。(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东 邹雪庆)


图片
图片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泽琴 编辑:王琴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