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玉米营养美味,深受人们喜爱。眼下又到了鲜食玉米采收、加工、上市的时节,印江自治县鲜食玉米种植户和生产线上的工人又忙了起来。今年,他们“忙”可不是这一阵儿,前期还忙着精选新品种,探索新种植模式,加班加点建生产线、技改等。
进入7月,夏收的序曲逐渐在该县峨岭街道大云村奏响,200余亩鲜食玉米绿浪翻涌,一片绿意盎然,玉米棒在青纱帐中若隐若现,饱满紧实。
村民们头戴遮阳帽,身背篓,穿梭在玉米地间,熟练地采收着鲜食玉米。张官礼和其他二十余位村民一起,每天忙碌四小时,就能将一辆卡车装满鲜食玉米。据张官礼介绍,鲜食玉米的采收工作是按成熟度逐个进行,每人每天能采收五六百斤,工价为一百元一天,这样的收入在当地颇为可观。
今年,大云村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为广良甜27号和金彩糥2020,该品种春种到夏收生长期只需80天,比春种秋收传统玉米种植,120天生长周期缩短了40天,且鲜食玉米棒颗粒饱满、光泽明亮自然,具有营养丰富,口感甘甜而鲜嫩,脆爽而渣少等特点,深受食客喜爱,也更具市场竞争力。
印江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经作站站长汪洪忠指出,鲜食玉米通俗来讲就是以玉米的幼嫩籽粒为食,通过蒸、煮等烹饪方式后直接食用,类型主要包括甜型、甜加糯和糯型三种,而大云村种植的正是甜型玉米中的佼佼者。
得益于新品种的推广和种植技术的革新,2024年印江试种鲜食玉米2000亩,种植鲜食玉米2000亩,实现年产量2000吨,年产值超过400万元,亩产值突破2000元,与传统玉米种植亩产量1000斤,产值1300元相比,亩产值提升700元,这一显著的经济效益获得了种植户的广泛认可。因此,今年全县种植户热情高涨,种植面积扩大至1.5万余亩,鲜食玉米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试种的广良甜27号、金彩糥2020等8大鲜食玉米品种,在试种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抗病、耐旱和生长周期短等生长特性,得以在朗溪、合水、峨岭等乡镇(街道)探索的“玉耳”“玉椒”轮作模式中选中推广,让耕种不断茬,“闲田”变“忙田”,很好的解决了过去朗溪镇河西村等沙石地,3月春耳采收完到9月冬耳排田这段时间土地空闲期,提升了土地的产出比。
“与往年相比,今年买玉米收入要增加三万,现在已经卖了1.8万元。”朗溪镇河西村玉耳轮作基地负责人陈艳表示,目前基地只要是空地都中上了玉米,正分批采收供应城区商超。
为了延长鲜食玉米上市周期和存储时间,增加农户种植鲜食玉米的抗风险能力,提升其经济附加值,当地一方面通过指导农户实行错峰分批种植,避免全县鲜食玉米同一时期集中上市导致“菜贱伤农”和增加“滞销”风险,另一方面利用乡村振兴财政衔接资金170万元,建成全县首家鲜食玉米加工厂,每小时可实现产能5000棒。
眼下,该加工厂每天收购加工鲜食玉米2万斤左右,七月下旬将正式迎来加工高峰期,日加工量将突破4万斤。通过技改,摒弃传统鲜食玉米精深加工漂烫(即水煮变熟定色)环节,改用蒸气和高温高压来实现鲜食玉米变熟和真空灭菌存储,提升了鲜食玉米的口感、品质和存储时间。
“技改后去除水煮环节,高温高压实现灭菌,能更好锁住鲜食玉米营养。”印江自治县鲜食玉米加工厂负责人胡廷棒表示,今年生产出的玉米,常温贮存下可达一年,这样就打破传统鲜食玉米销售周期短、滞销等问题。
据了解,每棒鲜食玉米通过深加工后,较农户直接出售生玉米棒,经济价值将翻一番。今年,该县加工的袋装封装熟玉米棒将超过200万斤,目前正通过电商、商超等平台,订购和批发等方式出售。
据印江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经作站工作人员陆向伟介绍,实现鲜食玉米深加工封装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在八月初将建成另外一条脱粒生产加工线,这样全县种植的鲜食玉米都能加工成产品,能够进一步拓宽销售市场,今年全县种植鲜食玉米1.55万亩,有效带动8000余人增收。(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东 田林)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 编辑:阙莉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