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三夏进行时|印江:日产三万斤一轮采三季 循环种菇效益倍增


  日前,在印江同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基地里,6层楼高的铝合金培育架直抵厂房天花板,工人们正手持菌种筛,在深褐色的发酵基料上均匀撒下双孢菇菌种。



  “基料越均匀,蘑菇品相越规整。”总经理施胜利双手划过蓬松的基质——这看似普通的“土壤”,实则是水稻秸秆、玉米芯与牛粪的“黄金配比”,就连双孢菇采摘后的下脚料,也在此完成“变废为肥”的第一步蜕变。


  “双孢菇下脚料?这种的不就是双孢菇吗?”




  “好菇走市场,次菇深加工,下脚料就成有机肥,每一点都是宝。我们走一圈,就能详细了解。”带着疑问,记者跟随总经理施胜利的脚步,开启了一场农业废弃物蜕变为“宝”之旅。


  走进菇房,一排排铝合金出菇架整齐摆放,菌床上布满了圆润饱满、白嫩如雪的双孢菇,工人们正熟练地进行着采摘、分拣、装篮等工作,空气中弥漫着菌菇的清香。



  “菇出得好,采一轮第二天又发出来,我们是挑着采,一天一个人要采50到60筐,每天挣80元左右。”采摘工王英快手分拣着菌菇,竹篮里堆满一级菇。


  高产量的背后,是该公司通过智能化育菇车间控制温度、湿度,让菇房内常年保持恒温恒湿,提升了菌菇品质和出菇率。



  “空调探头、土壤传感器、环境监测仪三重对比,精准控温在17—18℃。”菇房内,公司技术员黄军勇正在对温度进行比较,据他介绍,每一间双孢菇种植房均配备有生产环境智能综合监控系统。更巧妙的是错峰种植策略——升温至18℃时菇体猛长,降温至12℃则生长放缓,通过温度调控,32间菇房每月轮采12间,单房产量稳定在10-12吨,实现“天天有菇采,季季不断档”。




  产量起来了,销量如何跟上?


  走进漂洗预煮车间,60余名车间工人正在各自的岗位对鲜菇进行采摘、分拣、包装。


  “我们从采菇的手法、蘑菇的分级等,都要经过培训后才能上岗。双胞菇一共分为三级,最值钱的就是没有开花那种,最不值钱就是这种,开花了。”工人田茂珍按照“不开伞、半开伞、全开伞”将菌菇分为三级。



  经过精心整理、清洗、加工后的双孢菇,那可是“行程满满”,有的随后就发往附近商场和批发市场,成为本地居民餐桌上的常客。还有一部分双孢菇直供福建、上海、重庆,也有订单商到厂直选。



  “今年的整体行情还是可以的,目前市场上最高等级的货,大概每公斤14元左右,最次的货达到每公斤7元的批发销售价,目前我们在云南、贵阳两个地方在进行销售。”戴文斌是来自福建省庄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销售经理,他说双孢菇肉质肥嫩,含有多种糖类及各种氨基酸类物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植物肉”之称,在市场上比较受消费者的青睐。



  “我们双胞菇采取得是轮采方式,一年可以采三轮,一轮可以采三季,从今年6月28日首采,每天采三万多斤,主要销往重庆、广西等地的订单,预计今年产量可以达到700吨,产值在2000万元。”总经理施胜利算了笔账,今年出菇房共有32间,每个月大概采摘12间,每次采45天左右,三个月换一次基料。




  农业做成工厂化生产,会产生大量菌渣,如果采取运输转移的方式处理,初步预计每年成本达几十万元。如果随意堆放菌渣和下脚料,将会导致污染严重、空气环境恶化。



  施胜利算账时,身后的有机肥车间正轰鸣作业——粉碎、筛分、定量包装等工序正在进行中,工人们在各自的工位上开展着工作。粉碎的菇根、菌渣与秸秆再次混合发酵,1000吨废菌渣能产出600吨有机肥,不仅省去数十万元外运成本,更让双孢菇生产成本降低1/10。




  “这有机肥的原材料都是发酵好的,而且全来自菌菇房。差不多两个月,菌菇房就会出一批料,一间菇房能产生大约一千吨废菌渣。把这些废菌渣收集起来循环利用,能避免浪费。一千多吨废料经过配比,能加工成 600 吨有机肥,这循环利用的方式,能让双胞菇的生产成本降低十分之一呢。” 厂长林建祥一边抓起一把深褐色粉末,一边介绍。这些 “变废为宝” 的肥料,正反哺着当地的茶园、果园,形成了 “秸秆牛粪→菌菇基料→鲜菇销售→废菌渣→有机肥→经济作物” 的闭环链条。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立足生态优势,坚持绿色发展方向不动摇,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发展中产生农业废弃物难处理等实际,将传统农业智慧与现代生物技术融合,将双孢菇产业链作为循环农业核心,不仅带动3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更探索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范式,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丽娟  王东 )


图片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 编辑:刘承芳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