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印江沙子坡镇四坳村草木葱茏。山间牛群悠闲啃草的哞叫声里,王昭权正用轮椅载着饲草稳稳驶向牛圈,车轮碾过平整的路面,带起细碎的尘土,也载着他眼里藏不住的笑意。这位曾靠双手爬行的“牛人”,如今不仅把养牛场打理得红红火火,还解锁了新技能,日子就像这脚下的路,越走越敞亮。


“你看这路,今年政府拿出5万块给修的,轮椅和三轮车开着一点不颠簸,我现在就是转弯的弧度掌握还不熟练!”停下车,王昭权用他熟悉的姿势撑着身子下来,指着眼前这条从村口通到牛圈的水泥路,心里满是感激。过去几十年,他靠自制木拐在泥地里挪步,赶牛、送料全凭力气,如今路通了,电动三轮车和轮椅就成了好帮手,“以后拉草料、看牛群,省时又省力!”
车斗里装着刚割的新鲜牧草,是从他流转的6家村民田土里收的。“总共流转了20多亩,专门种牛爱吃的黑麦草、甜高粱,再也不用满山跑着找草料了。”王昭权笑着往牛圈走,今年饲养了32头牛,其中还有18头壮实的母牛。“这几头母牛下半年就能下崽,年底存栏量肯定超40头!”说起牛群,他的眼睛亮得像山间的星。

谁能想到,这个把牛场管得井井有条的人,6岁时因小儿麻痹症失去了正常行走的能力。童年在爬行中求学,少年在贫困中辍学,可他从没服过输。2012年借债买10头牛起步,用橡胶垫裹着磨出血的手赶牛,在农家书屋里啃透养殖技术;2015年成了兜底户,却婉拒“等靠要”,靠“精扶贷”扩大规模,2017年就靠养牛脱了贫;2018年牵头办起合作社,带着乡亲们一起养牛。2020年10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2021年2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以前难的时候,党和政府拉了我一把;现在日子好了,政策还在往咱心窝里暖。”王昭权抚摸着一头母牛的脖颈,语气格外恳切。修新路的干部来丈量时说“您为村里带了好头,这条路该修”,学开三轮车时亲友们手把手教,流转田土时村民们一口答应“昭权办事,我们放心”——这些温暖,他都记在心里。


暮色渐染山岗,牛圈里的灯亮了起来。牛栏里,传来阵阵浑厚而满足的哞叫声,仿佛是大山深处最动听的回响——那是一个人用不屈的耕耘,在时代的土壤里扎下根须,终让日子也如这蓬勃牛群一般,一天天“牛”了起来。
从双手爬行到驰骋新路,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王昭权用奋斗诠释着“牛人依然牛”的深刻内涵。(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丽娟 田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