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蔬菜种植的黄金季节,走进龙津街道安置点,一块块土地被整齐地划分开来,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浮现在眼前,搬迁群众们在各自的“微菜园”里幸福地忙碌着,有的挥锄翻土,有的细心栽种,整个场景繁忙而充满生机。
龙津街道安置点积极推行“微菜园”惠民模式,免费提供闲置土地给辖区内居民种植农作物,让搬迁群众实现在“家门口种菜”,这也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做好“后半篇文章”的举措之一。
“以前住在村里,蔬菜都是自己种的,自从搬迁过来后,总感觉很不习惯,多亏了政府的规划,如今领签了一块土地,现在是想吃啥就种啥,这不仅让我有事情做,还省了一些菜钱”,搬迁群众余谷先一边劳作一边欢喜地说道。
龙津安置点共有194户891人,考虑到许多搬迁群众住进新房子后,依然难舍“自己种菜自己吃”的生活习惯,龙津街道党工委将“微菜园”项目列入民生工程,整合利用薯片厂附近的闲置土地,联合县移民局多次开展实地考察和居民议事会,充分了解搬迁群众的种植意愿,最终制定了“微菜园”的建设方案,敲定了“微菜园”管理公约,对菜园的使用、管理和维护达成一致意见,通过土地平整、客土改良、划分区域,打造成适合种植的“微菜园”,让搬迁群众实现在“家门口种菜”。
“微菜园”占地200亩,均分为200余块,可供200个家庭种植。每一块菜园由安置点工作人员进行编号后,通过自愿报名、公平抽签的方式进行免费认领,抽签结束后,由安置点办公室统一与群众签订土地使用协议。目前,已有180块“微菜园”完成划分并投入使用,后续将逐步推进剩余地块的规范管理。
“通过‘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秉持‘谁认领、谁管护、谁负责’的原则,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帮助群众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形成共同管护模式,确保项目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接下来,将继续鼓励更多群众利用闲置土地‘因地制宜、应种尽种、能种尽种’,使‘微菜园’真正转变为居民增收的‘宝地’。”安置点第一书记王晶晶介绍道。(通讯员 曹中楠)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田林 编辑: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