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街镇传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板溪镇:“立体农业”激活山区农业新动能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板溪镇群山间,正演绎着现代农业的生动实践。通过“山顶种茶、山腰养殖、山下种菌”的立体产业布局,构建起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云端茶飘香


  春回大地,茶香满山。随着气温逐渐回升,板溪镇的茶园迎来了春茶采摘的黄金时节。茶农们穿梭在翠绿的茶园中,抢抓农时采摘春茶,一幅忙碌的春日采茶画卷徐徐展开。  



  走进板溪镇勤丰村茶园,一垄垄茶树整齐排列,嫩绿的茶芽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采茶工背着竹篓,手指在茶树间翻飞,熟练地将一颗颗鲜嫩的茶芽采摘下来,放入篓中。


  “荒坡摇身一变成了茶园,村民基本上全年都可以在茶园务工,茶园成了我们的‘绿色银行’。”勤丰村党支部书记任荣武说。


  板溪镇位于印江自治县北部,境内高山、河谷平地相间,海拔在500至1300米。王家村茶园因海拔较高,茶树下树率低、茶园位置较偏、缺乏劳动力等问题,造成茶园效益较低。2024年,茶园负责人王时中与贵州山山谷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将200亩茶园改建成为抹茶种植基地,为该公司提供抹茶原料。



  “协议规定,公司按照春茶3.5元至4元每斤、夏茶1.5元至2元每斤的价格进行收购。”王时中说,抹茶采收是采取机采的方式,能有效减少用工成本。


  近年来,板溪镇紧紧围绕印江自治县“2+N”产业布局,通过推广标准化种植、加强技术培训、拓宽销售渠道等措施,不断提升茶叶品质和品牌影响力,积极探索抹茶、梵净山花果红茶等新品种种植经验,为全镇茶产业发展探索新模式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寻找更多增收渠道。


  “高山云雾出好茶,接下来,板溪镇立将足本地生态资源优势,打好生态牌,积极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做好茶叶这篇大文章,让茶山产出好茶叶,群众过上好日子迎来新发展。”板溪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冯凡满怀信心的说道。

  

山腰畜兴旺


  天蒙蒙亮,薄雾尚未散尽,此起彼伏的鸡鸣声划破了山间的寂静。位于板溪镇柿坪村的晋玉兰苗场家禽基地里,已变得热闹起来。只见基地负责人田宏伟和妻子站在郁郁葱葱的林间,将玉米粒挥洒而出,瞬间,一群羽毛油亮的跑山鸡从四面八方飞奔而来,欢快啄食。



  “这里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原有的基础设施稍加改造就能利用,大大降低了前期成本投入。”2024年,田宏伟投入18万元,对柿坪村的鸡舍、电线、防护网等基础设施进行修缮,鸡场重焕生机。


  目前,该养鸡场存栏跑山鸡12000羽,除跑山鸡外,鸡苗、鸡蛋等产品也十分畅销。“目前,跑山鸡和鸡蛋主要在县内销售,跑山鸡每斤30元,鸡蛋2元一个。年前出栏的一批跑山鸡,很快就销售一空,收入有10多万元。”田宏伟说。



  围绕“生态优先、绿色转型、产业融合”的发展理念,板溪镇全面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养牛产业也在这片绿色土地上悄然兴起。



  不远处的王家村养牛基地,一群膘肥体壮的牛在茂密的草地上悠闲吃草。“水草丰美,空气清新,非常适合牛的生长。”养殖户王时中说,采用生态养殖的方式,让牛在自然环境中成长,产出的牛肉品质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聚焦特色产业,不断挖掘潜力,做大做强林下跑山鸡、生态养牛等特色产业,让广大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山下菌满园


  4月8日,板溪镇印龙菌业场区内,工人将一段段木棒从三轮车上卸下,投入机器中打磨成粉,为接下来的菌棒生产做好原料准备工作。



  “菌棒的生产期是每年的七八月份,现在提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准备棒袋、木粉等原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一条集菌棒生产、种植、晾晒、销售为一体的黑木耳产业链,在板溪镇初具规模。


  春日,和煦的阳光洒满大地。上洞村黑木耳种植基地内呈现出一派繁忙而喜悦的景象。采菌工人穿梭于黑木耳基地内,灵巧的手指在菌棒间跳跃,一朵朵肥硕的黑木耳被轻轻摘下,装满一个个篮子。



  黑木耳种植大户任廷兵,今年种了12万棒黑木耳,收获了1.6万斤干木耳。作为一名刚入行的“新人”,当被问及在不懂技术的情况下,还敢发展黑木耳产业时,他笑道:“板溪镇发展黑木耳的经验已经非常成熟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不用担心销售问题,我们放心大胆的种就行了。”


  早在2011年,浙江商人来印考察,发现板溪镇自然资源丰厚,适宜黑木耳生长,由此拉开了板溪镇黑木耳产业的“序幕”。



  2011年到板溪发展黑木耳产业的浙江人叶廷恒,从事黑木耳产业30多年,从菌棒生产加工,到黑木耳销售,实现全链条发展。他认为,板溪镇黑木耳产业如火如荼,定能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摆棒、采收,只要愿意做,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既有了收入,而且还能照顾家庭。”采菌工任达芬满脸笑容地说道。



  板溪镇以黑木耳产业为引擎,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向前迈进。不仅成为群众的致富产业,更成为板溪镇的一张亮丽名片。


  “2024年,全镇发展食用菌500万棒,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种植大户61户,带动群众就近就业7.5万余人次,促进群众务工增收550余万元。2025年,计划生产600万棒菌棒。”板溪镇组宣统委员何娅说。



  如今,板溪镇逐渐构建起“山顶茶飘香、山腰畜兴旺、山下菌满园”的产业格局,不仅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更探索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书写着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超超 天眼新闻记者 蔡茜)

  


图片

  通讯员投稿:数智融媒平台或yjxwwz@163.com 

图片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田林 编辑:张向芬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