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印江自治县围绕“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和“四个不摘”要求,持续抓好“三落实一巩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你家孩子今年的外出务工补贴,落实到位了吗?”
“落实到位了。”
“你爱人的工益性岗位工资到位了吗?”
“到位了。”
近日,在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川岩村,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第一书记朱昌来在川一组脱贫户田井成家,亲切地拉起了家常。
在川岩村,第一书记朱昌来成了群众的贴心人。帮助销售农特产品,谋划村里的产业发展,想方设法为群众增收致富,成了他每天忙碌的事情。
“叔叔,今年的红薯粉大概能生产多少斤?”
“今年红薯丰收了,至少可以生产400斤苕粉呢!”
在川二组低保户田应洪家,朱昌来才走进院子,就询问起他们家红薯粉生产、销售情况。并表示,等红薯粉晒干后,立马帮助销售。在村集体经济红香柚基地,朱昌来亲切与管理人员交流,嘱咐做好冬管的同时,一定做好御寒措施。
“川岩村的红香柚、橘子、红薯粉等这些农特产品质量特别好,我就通过我们学校的平台销售,2024年农产品销售大概有21万多元。”朱昌来说,下一步将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野菊花、金钩藤、大通草,拓宽群众增收途径。
同时,印江自治县强化产业带动就业,促增收等方式多方面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精准掌握脱贫劳动力就业情况,强化产业与就业双向对接,建立“一人一档”就业信息登记台账,大力开发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全力保障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记者在兴民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点的巨泰鞋厂看到,从合水镇白元村搬迁来的群众杨秀仙,中午也舍不得休息,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十分满意。
“在这里上班,我个人的工资,全家人的生活费足够了,又能照顾小孩、老人,挺好的。”杨秀仙说。
兴民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点的鞋厂、制衣厂、藤编厂等扶贫车间内,到处都是忙碌的景象。
“我们峨岭街道有鞋厂、藤编厂、玩具厂、制衣厂等8个扶贫车间,长期带动300多人就近务工。”峨岭街道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廷武介绍道。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县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各项决策部署,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抓手,有力有序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细落实,努力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2024年以来,我县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一是聚焦监测帮扶,守牢返贫底线。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全力强化防贫监测;二是聚焦就业帮扶,拓宽增收渠道。积极探索‘以工代赈’新模式,持续推进脱贫群众稳岗就业;三是聚焦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2024年利用到县财政衔接资金1.05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实施了一批好的产业项目,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月洋说。(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玉莲 任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