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随着缠溪战队与板溪战队PK赛的结束,这场在印江自治县持续5期之久的贵州“村戏”擂台赛在2025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按下了“暂停键”。精彩绝伦的演出吸引上万名乡亲齐聚乡当好耍的舞台,他们拿着锅碗瓢盆、提着锣、打着鼓,声嘶力竭地为自己的战队加油鼓劲。这看似简单的乡村文艺活动,背后却有着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其中缘由,值得探寻。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村戏”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与民俗风情。印江花灯戏、非遗傩堂戏、非遗民俗《祭风神》、非遗印染T台走秀、民俗戏曲《马马灯》、非遗表演《说春》、非遗表演《造纸》、民俗表演《抛梁》⋯⋯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艺表演在音乐的配合下总能唤起村民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这种文化认同,让大家意识到彼此同根同源,在文化的纽带下紧密相连,心自然而然地聚在了一起。

“村戏”的参与性也不可忽视。从演员到幕后工作人员,大多是本村村民。大家齐心协力,有人登台表演,有人负责后勤,还有人帮忙布置场地。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为了共同的目标——一场精彩的村戏而努力,村民间的互动与协作大幅增加,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村戏”还是乡村社交的重要平台。在演出期间,村民们放下手中的农活,商户关闭店铺,大家齐聚一堂,一边欣赏节目,一边聊天助威。这不仅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感情交流,还让村庄的氛围更加和谐融洽。对于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来说,“村戏”是家乡的召唤,他们放下手中工作,往返家乡参加比赛是为寻找那份归属感。

贵州“村戏”凭借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广泛的参与性和强大的社交功能,凝聚起乡村人心,成为乡村发展的精神动力,值得更多地方借鉴与推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万芬 蔡茜 图片来源于微印江媒资)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往期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