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印江:“服务”下沉托举社区群众幸福感


近段时间,家住印江自治县城区西环桥附近的代燕莉女士,陆续接到了多条短信推送,内容都与“健康小屋”有关,起初这些推送内容,并没有引起代女士的注意,直到她怀孕一个月,又接到县人民医院产科主任医师杨素容将在“健康小屋”坐诊的短信,好奇心驱使下她决定前去一探究竟。



“散步时我找到了这里,还真遇到之前在县医院挂号遇到的杨医生。”代燕莉说,这间“健康小屋”不排长队也没挂号费,对处在孕期遇到的常见问题也能得到一并解答,在她心中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站在历史新时期,面对社区群众新的诉求、新的期盼和新的幸福追求。今年,印江自治县紧盯“服务”二字,尽善尽为,将更多便民利民机构设置到社区中,既解群众近忧,又消群众远虑。


“健康小屋”是印江深入推进“强医工程”的产物,围绕全面提升城区居民健康生活水平,印江卫健局以网格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依托,积极探索“医联户+健康小屋+民营医院+N”健康管理模式,在人口较为集中的社区设立“健康小屋”,加快促进健康教育进万家。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健康小屋建好后,将划归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彭亮作为龙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也是这间小屋的负责人,他认为,城区设立健康小屋,最大的益处是社区群众小病可以不去医院排队挂号,常见病在健康小屋也能处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高体重仪、血压计、血糖仪、肺功能检测仪.......细观“健康小屋”,针对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各种对症居民健康的辅助医疗器材应有尽有,参与坐诊的医生,每天按照1名公立医院专家+1名民营医院医生+1名社区医生配置参与坐诊,每月全县6家医院,共计60余名县级专家进行轮流出诊。


“一个月最少一次,患者咨询后我们是可以开具处方的。”该县人民医院派出的产科主任医师杨素容在接诊时说:“健康小屋开出的处方签,拿到县里6家医院或药房都是认可的,小屋相对于医院,唯一区别就是没有药品。”


自2023年10月投用以来,“健康小屋”每天都有数十名社区居民前来咨询,便民就医的同时也极大减轻群众负担。


据龙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彭亮介绍,通过专家坐诊,健康小屋每天就诊人数在100人左右,早晨参与常规监测者居多,今年1至10月份,进健康小屋免费咨询体检的人数,已经超过2.1万人次。



窥一豹而知全域,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只是印江推进便民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的诸多举措之一,把目光从解决社区居民的健康层面拉回,围绕提升社区一老一小,重病重残等社区特殊群体和民生薄弱环节,印江民政、残联等部门接连打出“服务组合拳”。


坐落在印江河畔的峨岭街道中洲社区,3000余户18000余名群众生活在这里,相较于印江其他社区,这个社区包含了普同、南湖两个安置点,一老一小、重病重残等民生短板更加突出,搬进社区的新市民,新诉求、新期盼也更加强烈。



“普同安置点,属于印江第一批安置搬迁群众的小区,残疾,高龄和留守儿童比较集中。”峨岭街道中洲社区党支部副书记代振兴说,2个安置小区和1个商业小区加在一起,社区的社情民意更加复杂,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众的服务工作很繁重。


群众有需求,政府有回应。今年印江民政、残联、团县委等县直部门频频出手,通过聘请第三方服务机构,招募志愿者,增设公益性分岗位等,在社区相继打造老人助餐点、儿童之家、阳光家园等服务机构,专门负责提升一老一小,重病重残等特殊居民的幸福感。



圣兴家政保洁服务公司作为印江残联聘请的第三方机构,主要负责照顾印江普同、兴民等安置小区的103名患有重度残疾的搬迁群众。


入家政行业三年的任廷芹,与公司的另外两名家政人员,按照每季上门服务一次的要求,已为上百名身患残疾的家庭服务三年。



“我们上门要开展卫生清洁、房间整理、消毒、身体监测等内容。”任廷芹说,服务是为了让残疾人家庭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把党和政府的关爱、社会的温暖传递给残疾人家庭,让他们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目前,在印江像中洲社区这样紧盯社区居民“幸福”感,在社区内设立多元化服务站,力促社区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不止一个,而印江各大社区里的居民“幸福感”,也在印江政府不断的基层改革与服务中,一步步被托举得更高。(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东 邹雪庆)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田林 编辑:刘承芳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