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追寻红军足迹 传承红色精神 | 一个药臼见证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在印江自治县革命老区,有一只带有深深红色烙印的药臼,被完好的保存在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里,红军在印江时期那段峥嵘岁月里,当地群众用这只药臼救治了不少受伤或生病的红军,成为黔东人民支持红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一个见证,更见证了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凛冬时节,印江自治县与沿河自治县交界的沙子坡镇炉塘村溪水潺潺,烟雨笼罩下村庄格外宁静。


沙子坡镇炉塘村地处印江自治县北部,一条名为六井溪的河流横贯村庄,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充满传奇色彩。但它的出名,还与这一带的人民勤劳、淳朴且富有正义感和充满革命斗争精神息息相关。


1934年6月,由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三军,辗转来到沙子坡镇,战斗负伤和生病的红军,被转移到炉塘村一带救治,炉塘村村民宁国良、宁国芳、吴国仕等村民不畏生死,靠着几本医书和一个小小的药臼不断挽救红军伤员。


“当年红军来到这个地方,患枪伤和骨伤的比较多,我的祖公就是用《正骨范》里面的方法来为红军正骨疗伤,后来就一代一代传到我手中。”在宁钦会的家中,他从房中拿出珍藏多年,书面微微泛黄医书一一介绍到。



红军在沙子坡驻扎期间,先后又与国民党部队和地方民团在此发生多次战斗,在缺弹少药的红军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当地村民悍不畏死,继续上山采药救治红军。


特别是发生在烂坝沟的这次战斗中,有两名红军先后身负重伤,村民宁国良、吴国仕在为一位姓张的红军疗伤时,被当地民团发现,受伤的红军被当场处死,宁、吴二人也被关押三天三夜,最后幸得同村的一位保长出面担保才幸免于难。


“民团把我的祖公们放出来后,三个老前辈明面上就不敢正大光明的帮红军治病了,但暗地里一直在救治。”宁钦会说,迫于形势,救治红军就采用白天采药,晚上悄悄把药送给红军治疗。


伤员得到救治,物资得到一定补充,红三军从沙子坡出发,又开始向新的地方转移。



“红三军在贺龙等的率领下,从沙子坡出发后先后到达了德江和沿河等地,九月底,红三军攻占了木黄并在此驻军,十月二十四,红六军团抵达木黄五甲村一带,在这里才正式与红三军胜利会师。”据印江自治县木黄会师纪念馆馆长冉光辉介绍,会师以后,两军转移到今天的水府宫,在这个地方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初步形成了两军团共同行动、统一指挥,向东挺进湘西的行动方案。


红二、红六军团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的第一次胜利会师,它把来自不同战略区域的两支兄弟部队联合在一起,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牵制敌人、保证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开创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为红二方面军的形成,为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的胜利会师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解放后,宁国芳、吴国仕将正骨疗伤术和中草药药方传授给炉塘村的村医宁钦会,还将当年为红军治病疗伤捣中草药的一个铁质“药臼”也传承给宁钦会,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展陈提升重新布展时,宁钦会将这一带有深深红色烙印的药臼无偿捐赠给印江文化馆。如今,当年为红军伤员治病捣药的药臼完好的保存在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里,作为黔东人民支持红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一个最好见证。(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东 田林)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田林 编辑:刘承芳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