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云雾产好药。地处梵净山西麓的印江自治县自古以来就盛产各种中药材,但高海拔山区也因土壤干旱、易寒而不适宜种植农作物,一些土地曾被撂荒。近年来,当地尝试种植耐旱且耐寒的中药材蘼芜,让一度撂荒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且在今年的药材冬收中,还首次采用机械化作业来实现降本增效。
这两天,受较强冷空气影响,给梵净山西麓的印江自治县紫薇镇竹园村的药农采收增加了不少阻力。
云雾笼罩下,一台药材起根机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下缓缓向前行进,深翻50厘米,蘼芜的根就露了出来,待机收完成后,由工人将遗漏的药材进行二次全面清理,人机协同下一天轻松采挖药材2000斤以上。
“这个药材根多,全靠人力挖太慢,量起不来。药材出土多放一天,水分蒸发后都是损失。”负责药材捡拾的代贵昌老人说,配合机子,几天就能卖一批。
据了解,蘼芜属于耐旱耐寒作物,对生长环境要求并不高,且蘼芜根系发达、入土较深,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土流失,非常适合在高海拔地方种植。近年来,当地将上千亩撂荒地流转给药材种植大户种上中药材,实现了双赢。
“600到1400米的海拔,蘼芜都可以生长,海拔低了反而不太好。”种植基地负责人代贵强说,他的药材全部种在半山腰到山顶的地段,常年云雾缭绕,今年试种亩产就达到1200斤,产量达到了预期值。
目前,该基地种植的蘼芜,市场批发价保持在5元每斤,通过与安徽亳州药材公司签订订单收购协议,泥土包裹着的蘼芜根茎从地下挖出来,只需通过工人现场简单分拣,就可以直接进行销售。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味苦,性微寒,具有降气化痰、散风清热等功效,让蘼芜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广泛。它的种植从播种、田间管理到采收,需要诸多人力投入,这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苦药材也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良方”。
据代贵强介绍,蘼芜是一年生药材,周期短,这茬收完就要接着下种,亩产超出预期,今年他又新整治了200亩撂荒地,把蘼芜种植区扩大到1000亩。同时,在低海拔和土质较为肥沃的地段,还将种上白芷,目标是把明年的劳务支出由今年的20余万元增加到80万元左右,持续助农增收。(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东 邹雪庆 实习 吕林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