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印江:“四个坚持”行稳人才队伍“远航船”



近年来,铜仁市印江自治县始终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紧扣“人才强县”战略定位不动摇,围绕“做足增量、提升质量、盘活存量”的目标,坚持在“引、育、用、留”上下功夫,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01

坚持需求导向,掌稳“引才”船舵。一是围绕发展需求引。扎实开展人才资源统计工作,摸清印江人才存量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需求,利用第十一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千名英才·智汇铜仁”等平台,发布招录职位,明确岗位名称、需求人数、专业要求等,进一步提升人才引进的精准度。今年以来,先后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等各类人才192人。二是用好平台载体引。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2+N”产业发展需求,充分依托李玉院士工作站,国家级技能大师黄永光工作室,柔性引进食用菌领域、白酒产业专业技术人才36人,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鲁成银为印江自治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席科学家,有效充实人才队伍,补齐结构短板。三是依托招商项目引。积极组织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借助“双招双引”平台作用,对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来印投资,并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且作出重要贡献的创业人才,给予政策倾斜和项目经费奖励,达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的效果。目前,引进印江自治县年产10万吨酱醋生产项目等18个,总投资21.15亿元。其中符合条件的创业人才项目4人已通过县级发改部门审核认定。
02

坚持素质提升,撑好“育才”船篙。一是通过培训育好“五类人才”。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总方针和总要求,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按照人才类别、人才培训需求针对性开办党校主体班,全面提升人才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今年来,共开展“五类人才”培训班5期,8000余人次参与培训。二是通过“师带徒”育优后备人才。用好用活“师带徒”培育机制,把“双向双优培养”模式贯穿于日常工作中,构建起专业技术干部梯次培养链条。借助“三名”工作室平台,充分发挥专家人才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开展“学员定期跟岗”“青蓝工程”和送教送医送艺下乡活动,引领全县489名新人快速成长、迅速适应岗位。三是通过实践育强青年人才。强化青年人才开发培养力度,有计划地选派青年干部到基层建设、信访维稳、抢险救灾等一线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引导青年干部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实现人才在一线历练、难题在一线破解、成果在一线涌现的良好局面。今年来,采取长期聘用与临时聘用相结合的方式,精准选派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大学毕业生共计175人到村任职。
03

坚持效能激发,做准“用才”船锚。一是用好“组团式”帮扶人才。聚焦产业效能提升,精准选派18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指导帮助企业成功申报省级科技项目2个,示范推广12项农业新技术。聚焦教育质量提升,牢牢把握“莞铜”教育协作机遇,结对培养青年骨干教师54人。聚焦医疗水平提升,紧盯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重点学科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等短板弱项,6名帮扶专家先后开展23次业务培训、158例手术示教,有效填补县域医疗技术6项空白。二是用好专业技术人才。瞄准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推进“农业专家服务团队”送技下基层,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果茶、土肥等重点农业生产领域,提供高产高效、绿色防控、农业机械化等农业实用技术指导服务。今年来,“农业专家服务团队”深入产业基地调研80余次,帮助解决问题58个。三是用好基层一线人才。持续调整优化驻村干部队伍,精准选派新一批“有思想、有方法、敢作为”驻村干部,下沉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带民致富,赋能乡村振兴出实效。今年来,共选派驻村第一书记212名、驻村工作队员424名,扎根乡村一线,服务乡村发展。

04

坚持做优服务,护好“留才”船帆。一是完善人才保障机制。研究印发《关于县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的通知》,县级领导带头落实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以点对点、面对面走访联系的方式,了解专家人才在学习、科研、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同时,用好“96567”人才服务热线,为人才提供上门服务,不断缩短服务人才“距离”,最大限度避免人才因待遇、环境、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而流出。今年来,共走访73名专家人才,提供上门服务60人次。二是强化人才待遇保障。坚持做细、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各类人才难点问题,全面落实人才户口落户、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关键小事。截至目前,共协调解决9名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事宜,完成20套人才公寓装修提质。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进一步完善激励保障措施,确保人才干事有激情、有保障。截至目前,通过春节走访慰问专家人才22人,发放慰问金1.1万元,兑现人才津补贴31.57万元。三是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建立17个乡镇(街道)人才工作站,由分管人才工作领导担任站长,确定1-2名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办公,进一步推动人才工作机构向基层延伸,为广大乡村人才提供政策咨询、事务代办等“一揽子”服务,架起专家和农户长期合作的桥梁。
来源:铜仁组工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江勇 编辑: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