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印江:梵净山水 醉美风华


阅读提示



武陵深处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正上演着一次次“绿色”革命:城市污水处理改迁工程如火如荼,“石漠化治理”成效卓著,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初具规模——

逐绿前行,印江始终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将生态保护修复与产业生态转型、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等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印江地处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西麓,风光秀丽,生态旅游优势显著。大罗桃花里漂流景色宜人,团龙村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火爆出圈,云上天池环湖游、马拉松比赛热闹非凡——

得益于此,印江干群正牢牢握住“生态牌”这张靓丽名片,抓住印江自然之美的绚丽底色,绘就出一副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01
治理与发展相得益彰


六月,骄阳似火,烈日下的印江,城市污水处理改迁工程二期项目建设依旧进行的如火如荼,塔吊林立的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分布在多个作业区,正紧张地绑扎钢筋、焊接支架、关模等作业,该项目作为印江城市发展配套的一项基础性民生设施提升工程,项建成后单日污水处理能力达3万吨,将有力改善城区污水处理能力和标准,对印江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投资8879万元,新建的罗场乡污水处理厂,木黄、缠溪等乡镇实施的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也相继建成投运,这是印江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图为印江推进山水项目,工人正在缠溪镇驷马河开展河道综合治理

图为正在建设中的印江城市污水处理改迁工程二期项目,工人正在铺设污水管网

经济向“绿色”转型,发展向“绿色”转身。新常态下,印江树立全域绿色发展理念,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开展城乡绿色家园建设,实现生态建设和改善民生相得益彰。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过去不合理的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严重,导致印江朗溪等地水土流失严重,洪灾频发,石漠化与水土严重流失的恶性循环,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困难,一度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图为朗溪石漠化公园全景

印江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生态修复、结构调整、速写增收为主线,采取“县—镇—村”三级联动机制、“改坡培土”等措施,逐步探索形成了“在石旮旯创造绿色家园”的“石漠化治理——印江模式”,将朗溪石漠化取悦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推动精品水果等产业发展,带动2.8万群众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破坏带来灾难,治理换来生机,印江石漠化治理前后的带来的两种不同结果,让印江人民深知绿水青山才是大自然馈赠最珍贵的礼物,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但想要守好这些“财富”,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需要全县人民共同努力,久久为功。

图为朗溪镇昔蒲村果农正石漠化种植区在采摘桃子

2022年以来,该县人民检察院办理生态环境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18件,补植复绿面积530亩,投放鱼苗21万尾,生态损害赔偿费用累计达300余万元。守护着印江的碧水蓝天净土,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贡献检察力量。

五年来,全县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深度治本、精细治标,全面落实推行河长、林长制,先后制定林业、水库水坝、森林防火、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制度等,相继出台了《印江河流域保护条例》《印江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考核办法》等条例和法规,逐步建成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富有活力、管理高效的生态保护体系,实现生态良性循环。2018年,梵净山申遗成功,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印江全民参与功不可没。2022年,印江木黄镇成功创建成为全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美丽生态印江正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

图为印江自治县罗场乡岭峰村的巡山护林员,对林中生病的树木进行诊断登记

图为印江多部门联合开展十年长江禁渔,对违规垂钓人员进行引导并收缴违规钓具

此外,立足区域生态系统的优势和短板,今年印江将生态保护修复与产业生态转型,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相结合,按照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宜景则景原则,将“山水项目”视作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人财物”一体合力保障、“规建管”一体全程把控、“政企社”一体多方投入、“农茶旅”一体融合发展、“点线面”一体系统修复的“五个一体”方法路径,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项目总投资5.8968亿元,修复面积1157.64平方公里,占县域国土面积的58.79%。

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初具规模,到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再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实现良性互动,印江将持续不断走绿色发展这条路,促进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提升,厚植印江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图为治理后的朗溪石漠化公园

02
生态与产业交相辉映


行走印江自治县,随处可见生态与产业交相辉映的鲜活画面:团山村百亩茶园绿意盎然、清香四溢,凤仪村千亩食用菌基地整整齐齐,一簇簇木耳从菌棒周围破袋而出,鲜嫩肥硕;冷水溪村林下仿野生菌培育示范基地,层层叠叠的鹿茸菇长势良好......

图为印江自治县新寨镇团山村培育的林下仿野生食用菌丰收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印江自治县始终牢记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定不移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用好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念好“生态经”。
茶叶是印江自治县传统优势产业。今年一季度,贵州宏源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茶叶约2200吨,产值达9亿元。近年,印江探索出“龙头企业+区域中心企业+小微企业+农户”的模式,茶企抱团发展,推动印江茶走向规模化、标准化。

图为印江自治县新寨镇万亩樱花茶海,采茶工正在茶海中采茶

一年有四季,四季皆绿意。印江自治县20余万亩茶园为生态产业添金增绿。进入夏季,该县新寨镇团山村水银厂茶叶基地,茶树随山势蜿蜒连绵、有序重叠,数十名采茶工人在茶园间来回穿梭,勾勒出一副茶香农忙的山野图。
这正是印江生态产业化的生动实践,生态产业化是乡村振兴的“绿色动能”,构建起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

前些年,为治理石漠化,印江自治县林业局通过实施“培土增地”“种绿护绿”等石漠化工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发动群众种植果树,既种生态,也种绿色。依托扶贫试点项目,修建了5万亩石漠化治理生态产业园。
如今,该产业园内,春可赏花、夏可摘果、秋可观景、冬可望雪,一年四季美景不同,美美与共,吸引无数游客前往赏花摘果,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

图为朗溪石漠化花开全景

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印江还走出了一条林下”掘金“,生态富民的新路子。
冷水溪村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平均海拔981米,林地1.8万多亩。丰富的森林资源、独特的气候、适中的海拔,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图为印江自治县缠溪镇冷水溪村培育的林下仿野生食用菌破土迎来采收季

图为印江自治县缠溪镇冷水溪村培育的林下仿野生食用菌丰收 

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抓住这一优势,该地利用25%左右的森林,栽培了杏鲍菇、红托竹荪、羊肚菌、鹿茸菇等10余个品种,将林下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还为当地及周边群众提供了务工岗位,让群众增收和生态保护达成双丰收。
生态产业欣欣向荣,良好的生态环境功不可没。今年1至5月,印江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去年,该县木黄镇成功创建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互促共进成效明显。

图为印江朗溪三月石磨花开游人踏青游玩

绿水造就美丽,青山铸就幸福。印江自治县立足实际,以绿色发展为引领,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新路,“书法之乡·养生印江”的名片更加熠熠生辉。


03
生态与旅游协调发展

六月,气温已正式入夏,知了在树梢燥热地叫个不停。而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大罗桃花里漂流即将迎来一年最繁忙的时候。

“救生衣、皮筏艇、救生圈,这些设施设备都要再检查,一定要确保安全。”这几天,印江文旅局相关工作人员正指导该景区,紧锣密鼓地为今年的“开漂”做好各项准备。

图为印江自治县大罗漂流开漂

立足于自身得天独厚的先天生态优势,印江大罗桃花里漂流项目位于该县杉树镇大罗村、新宅村境内的冷水河流域,距印江县城仅20公里,在弯弯曲曲的天然漂流河道两侧,峭壁挺拔险峻,树木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流速有急有缓,既有激荡瀑布的尖叫刺激,也有浅滩俯石的悠然惬意,常年20℃以下的河水,正是夏季消暑的不二去处。

抢抓贵州大力发展山地旅游的机遇,该项目整体规划以自然山水为主进行绿化、治理和提升,不仅有利于当地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而且还有利于推动当地卡斯特地貌的石漠化治理,更好地保护和提升区域的生态环境。项目自2020年7月建成开漂以来,及时弥补了铜仁市内没有漂流项目的空白,每到夏季,再叠加暑假,已成为周边区县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双赢。

“去年从7月15日开漂,周一到周五客流量大概在400到500人左右,周六到周天800到1000人左右,今年随着后疫情时代旅游市场的全面复苏,人流量将会更大。”大罗·桃花里漂流现场运营经理舒婷介绍。

旅游业的兴起,也让大罗村的村民看到了商机,每到漂流季,在漂流的终点处,各种小吃、冷饮摊点就有七八家,也有村民利用自家的房屋开起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早在2020年试漂第一天,就创造了大罗村村民张金军卖“米豆腐”日收入达3000多元的美谈

图为印江自治县大罗漂流开漂,助推当地群众增收

“过去还觉得这条河阻碍了出行,没想到现在发展漂流竟能给我们带来这样大的好处。”大罗村村民张金军高兴地说。

天然碧水变成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富民河,印江大罗桃花里漂流项目正是该县将生态价值有效转换为旅游产业的生动写照。

地处武陵山腹地梵净山西麓的印江,河谷纵横,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负氧离子含量高,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区位优势,而这也是印江发展旅游业最大的看点。近年来,印江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把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最有效途径,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不断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融化当地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将山高林密、山多地少的地貌特点从过去的发展短板转换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强项长板。

图为印江自治县紫薇镇团龙村

图为游客体验梵净山西线特色民俗美食

位于西上梵净山必经之路的紫薇镇团龙村,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村位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距离梵净山西大门7公里,距离紫薇集镇8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5%。过去,由于远离集镇,加之山多地少,不利于传统农业发展,村民们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维持生计。但随着梵净山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地处西上梵净山必经之路的团龙村也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迎来了一波旅游热度,村民也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图为游客体验梵净山西线特色民俗美食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印江积极争取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及团龙特色民族村寨等项目资金2500余万元,重点建设团龙小学改民宿项目改造、长寿谷景区公共服务提升、古茶树管理步道、团龙藏酋猴园保护等项目,进一步完善团龙村基础配套设施及旅游业态提升建设。如今,团龙村从过去穷乡僻壤的偏僻山村变为了梵净山脚下的热门旅游村寨,还成功入选省级重点旅游村寨,曾经“害人不浅”藏酋猴也变成了吸引游客的独门资源,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图为藏酋猴下山觅果

团龙山庄自3月20日开门迎客以来,已接待了来自中煤集团山西、陕西分公司的职工及周边游客3000余人次用餐,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图为梵净山西线首条康养旅游路线开通迎来中煤集团首批客人

图为游客在梵净山西线游览红色旅游景点

近年来,印江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以梵净山西线旅游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业,把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效益,2022年全县接待游客6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68 亿元,走出了一条“两山”融合的绿色发展新路子,为印江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印江自治县将奋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努力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与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谱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蔡茜 通讯员 冯芳芳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泽琴 编辑:刘承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