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印江要闻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 印江创新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5月29日,记者在铜仁市印江自治县紫薇镇团龙村见到,闲置多年的村小学被改造为旅游民宿,工人正在装饰庭院做好开门营业的准备。


2016年,团龙小学与集镇小学合并,原校区成为村里的闲置资产。今年,该村利用传统村落项目,对废弃的教学楼进行修缮、装饰,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民宿。



“我们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盘活闲置资源打造山庄、民宿等,助力传统村落发展旅游。”印江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建设管理股负责人陈旭说。

地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景区梵净山西麓的印江,历史文化厚重悠远,民族文化绚烂多姿,境内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0个,中国传统村落12个,历史文化名村名镇1个。

传统村落是乡土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经济以及人文价值。然而,随着乡村不断发展,很多传统村落与民族村寨空心化、原貌消退等现象日益凸显。


“新国发2号文件指出,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民族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发展。”印江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戴传磊说,为推动传统村落有效保护、持续发展,该县抢抓机遇,结合实际,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方式。

印江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及中国传统村落,大部分围绕梵净山周边分布,资源禀赋极高、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厚重。戴传磊表示:“通过旅游方式保护与活化利用村落文化遗产资源,对印江而言是一种自然而现实的选择。”

位于西上梵净山景区必经之路上的团龙村,村内景色优美、文化厚重,既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还是印江推动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集聚区项目实施的中心区域。


“我们按照环境整体协调、突出风貌特色的原则,对团龙的宜居农房、村容村貌等进行改造提升,并按照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项目建设,实现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陈旭说。

团龙村是印江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鲜活样本。该县以申报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为契机,全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彰显传统村落的文化魅力,让旅游带动传统村落自我保护与传承,让传统村落具备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让村民共享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成果。

该县依托梵净山深挖文旅资源禀赋,立足优势与特色,以“梵天净土·西游记”为示范主题,编制《梵净山西线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区概念性规划》,并配套编制《合水蔡伦造纸文化创意产业园改造项目概念性设计方案》《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及团龙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等,抓点连线、拓面成带,分批推进文旅赋能促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

成立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向上争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资金补助,并有效整合民宗、交通、水务、文旅等部门项目资源,今年以来累计投入2700余万元用于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基础设施及产业。

坚持以保护为前提,以旅游为主导,按照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以缺什么补什么方式开展项目建设,活化传统村落各项丰富旅游资源,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建设民族特色村寨和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同时深挖传统村落自然、文化、产业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休闲体验观光旅游,开发户外运动、研学、漂流、非遗文化等旅游产品,不断丰富传统村落文化旅游业态。


此外,该县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建文化产业项目的保护利用,确保文化产业项目“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并通过项目带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事业的建设,开办民宿、研学、演艺活动、餐饮、康疗等业务,为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注入活力,带动传统村落经济发展。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推动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活化了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了一条村民参与、共同保护、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的独特的乡村振兴特色新路。”印江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刘刚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聪)

来源:天眼新闻


监制:左禹华 蒋智江  审校:张泽琴 田勇  编辑: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