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由印江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打造的《百姓讲堂》栏目第二期开讲。本期讲堂以“美好生活·法律相伴”为主题,邀请了贵州省第二届“十大法治人物”候选人、铜仁市第二届“十大法治人物”吴宗昂做客讲座。
点击查看视频
一、基本情况
凯塘村位于贵州省印江自治县北部,距县城14公里,全村有10个组1536人,村党支部、村委会、治保会、人民调委会、监事会和民兵、妇联、团委等基层组织健全。村内建有法治图书室1个,法治文化广场1个,有法治宣传队一支17人,有民事纠纷调解小分队9支27人,有乡村“法律明白人”312人。
2012年以前,凯塘村矛盾纠纷较多,主要原因是人们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常常为田边土角,家庭之间、弟兄、妯娌不和睦,弟兄之间分家产不均匀吵架,搞得全村乌烟瘴气,村里发展非常困难,村干部基本上是白天干农活,晚上协调矛盾纠纷,搞得村支两委精疲力尽。
二、创新开展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
为什么一个村矛盾纠纷多?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于2012年率先探索创新开展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
一是以会代训。我们利用召开村干部会、村组干部党员组织会、群众代表会、群众大会等形式,开展法治宣传,上法律课。
二是以案释法。我们在调解本村矛盾纠纷过程中,除纠纷当事人参与,还邀请非纠纷当事人一起参与,在调解中就该纠纷所涉及法律法规进行宣传讲解,通过以案释法,达到向群众灌输法律的效果。
三是编写顺口溜普法。为了便于记忆,通俗易懂,我们编一些顺口溜来普法。例如:弟兄对父母不好或不孝顺,就编为:父母恩情比天大,乌鸦能反哺,羔羊能跪乳,为人不孝如何比?禽兽都不如!我不孝老不觉得,儿不孝我好伤心。屋檐滴水看得清,后人照你行,你对老人尊,必有好子孙,世代儿孙照你行。
三、取得社会效果
一是矛盾纠纷从多到无。从2013年起至今矛盾纠份逐年减少,最终到近两年全村没有发生矛盾纠纷。
二是群众感恩意识不断增强。例如:我村村民张某因丈夫李某在20年前因病去逝后,关节炎造成手脚不便的她带着一儿一女便成了村里有名的缠访户,今天向村支两委要低保,明天向政府要救济,镇村干部人见人怕。2017年我村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帮扶过程中,把脱贫攻坚与法律明白人培养及家风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她做知法懂感恩的人,在潜移默化中知法明理,在思想上得到洗礼,把她从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中解脱出来。最后受教育和启发后的张某感受到了党恩的伟大。2019年、2020年春节时分别写了对联:“病残得救牢记党,幸福感谢习近平”和“ 村组照顾有粮吃穿,政府关怀无微不至” 贴在自家门上。2020年12月还向我村攻坚队送锦旗“为民办事关怀备至,为民排优情深似海” ,同时向帮扶干部赠送锦旗:“情系百姓,恩重如山”, 用实际行动表达了群众的感恩情怀。通过法治教育,把昔日的“缠访户”变成今日的“感恩户”。
三是乡风文明不断提高。2012年以前,我村原来熟人社会的“人情味”“亲情味”“年味”等在逐步被“天价彩礼”“滥办酒席”“聚众麻将”等不良社会风气吞噬,甚至传承几千年的优良“家规家训家风”也在逐渐丢失。
我村利用“花灯”“金钱竿”等,把法律明白人培养与乡风文明和家风建设结合起来,引导村民以德治家,以孝传家。
如今,我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在“法律明白人”的带领下,把曾经一段时间“丢弃”的优秀家训家风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了,诸如前文提到的“天价彩礼”“滥办酒席”等陋习几乎被摒弃,乡风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四是产业蓬勃发展。我村引进印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到村发展,合作社生产食用菌达1000万棒,实现生产总值达4000余万元,带动全村农户发展食用菌1000亩,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种植220万棒。
同时,全村在免费法律顾问指导下,依法流转土地289亩发展茶叶种植,年产出翠峰茶500公斤、毛峰茶1000公斤;种植有精品葡萄58亩、草莓18亩、苗圃68亩,实现产值45余万元。
凯塘村法制宣传显成效 :
2016年6月被中共贵州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6年12月被贵州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贵州省卫生村”;
被贵州省司法厅、民政厅评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2017年12月被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文明村”;
2021年被司法部、民政部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村支书吴宗昂被评为铜仁市第二届“十大法治人物”,获贵州省第二届“十大法治人物”提名。
随后,县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毛秀江就本期讲堂进行点评,同时围绕《民法典》就如何做一名“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进行普法宣传。
今天,我很荣幸在这里聆听了吴宗昂学法守法用法的典型事迹,非常感动!我很敬佩!
吴宗昂积极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他用顺口溜普法,他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中普法,他依法流转土地,带领村民发展产业……他是我县乡村法律明白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乡村法律明白人队伍越来越壮大,他们活跃在法治乡村建设的道路上,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力军,努力推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用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氛围。
(《百姓讲堂》栏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