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社会写真
老周有酒有故事

图片

  老周用他那粗糙的左手,习惯性地抹了把脸上的汗水,盯着酒甑子:“趁现在还动得哈,再整几盘。”

图片

  老周叫周荣安,印江自治县新寨镇新寨村村民,今年72岁,年轻时的老周想干事。1968年公社推荐农村年轻人去铜仁农校读书,老周有幸被选上,学成回来后,被分配到县城城关区五小企业当会计,每月领着29.5元的工资,他乐开了花。

图片

  由于工作勤奋、能干事,1978年,老周被调到县城城关区酒厂去搞管理,管理过程中,老周迷恋上了酿酒技术,“那个时候烤酒主料包谷的量少,为了满足酒供应需求,我们就去收购红苕来砍碎、晒干、发酵。”老周回忆说,既学到了技术,酒也很畅销。酒厂效益提高后,老周的工资也涨到了每月30元。

图片

  在县城干成事的老周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回乡创业。1981年,老周一家六口,回到新寨,开始创业烤酒。“那个时候没有自来水,要到陈家沟水库去挑,虽然很累,但想着未来一片美好,浑身就有用不完的力气。”老周回忆说。正当他干得风生水起时,却意外摔伤,身体落下残疾,重活干不了,严重影响生产,家庭生活条件每况愈下。

图片

  后来,老周被列为精准扶贫户,在政策红利的帮扶下,老周扭转乾坤,家庭年人均收入达到7000多元,他的旧梦也重新点燃,即使行动不便也想再搏一把,他果断申请了5万元扶贫贷款,新建了100平方米的烤酒场地,搭建发酵池、蒸煮灶,购置酒甑、铁铲、撮箕等设备、工具,家人作为主要劳力完成铲、抬、倒等工序,老周则拿出存放完好的温度计、测酒仪把脉关键环节,所酿制的包谷酒、高粱酒,度数控制在50至55度之间,分类明确的酒坛子整齐地排放在库房内供大家选购,每斤单价10元至20元,深受当地村民青睐,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常带一些出去,遵义的高先生喝了这个酒感觉:“上心不上头。”

图片

  生产和销售稳定后,贷款也还得差不多了,老周就想不能这样长期“躺平在政策温床上”,于是他申请脱贫“摘帽”。如今,老周看见大家往乡村振兴路上跑,心里感慨万千:“每个时期,我都能得到国家好政策照顾,现在虽然年纪大了点,但干劲不减当年’,乡村振兴我决不拖大家的后腿。”老周看着热气腾腾的酒甑子,微笑着用毛巾擦去额上的汗珠。(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魏红敏 实习 田永翠 王家强














监制:左禹华 蒋智江   审校:张泽琴 田勇    编辑:王治洪

动态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