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未曾谋面,相见亦是口罩相隔,我作为一名返乡大学生,期间享受了免费隔离优待,也十分感激你们的悉心关注,医生耐心地解答大家疑问,护士每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配送餐食、检测核酸……感谢你们这段时间的辛苦付出,疫情的防范成功离不开你们的功劳……疫情阻断了交流,但无法阻断人情的温暖!”
6月5日,印江经开区隔离点的工作群里收到了这封感谢信。写这封感谢信的是24岁的万佳陈,他是同济大学的一位博士。5月29日晚9点过从上海到达印江,住进隔离点。从在贵州健康码申报开始到离开上海,一路都有印江的防疫人员在与他联系,告知他相关防疫政策和注意事项,近9年没有回印江的他,在家乡的隔离点里,他亲眼看到穿着防护服的“大白”们跑上跑下。热情周到的服务,熟悉的乡音,让曾经在上海做过志愿者的他感触很深。
万佳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我知道大夏天的时候穿着防护服,每天开展工作是十分不容易的,包括我回来时从救护车上下来,我看到我身后就跟了一个护士,她是全身穿着防护服,而且背着一个很重的喷雾器跟着我一路在喷,一直走到我房间门口,她送到我房间门口后关上门,我听到她偷偷的在说了一句:天啊,好累。因为我当时是住在五楼,所以她一路上走过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她们每天给我采核酸、给我送饭,我都看到她们穿着很厚的防护服,每天要拎着很多很重的物资。因为我做过志愿者,我知道这份工作是特别特别不容易的,只有设身处地去体会过这样的工作,才会真正的明白他们做这份工作的不容易。”
在印江经开区隔离点服务的是印江中医院的医务人员,这里接收了30名隔离对象,每天有8名医务人员为他们服务,其中负责接送隔离对象的医务人员每接送一位都要背着50多斤的消毒液跟随隔离对象到房间门口,进行全程消杀工作。隔离点没有电梯,隔离核心区在三楼至五楼,最多的时候一天接收10多名,有时累得只能爬行。进入核心区的3位医务人员除了负责隔离对象的健康服务,还有心理疏导、饮食卫生等等,而且进入就要一个月才换一次班。
当医务工作者们在群里看到了隔离对象发出的感谢信时,顿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看了这封感谢信,我们感到非常欣慰,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隔离人员的认可,我们心里非常高兴,当时我就把这封信转发了。”县中医院驻印江经开区隔离点负责人李桃在谈到这封感谢信时,眼角冒出了幸福的泪花。
“尊敬的工作人员,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一天没有抱怨,天天做同样的事,还有穿的防护服也挺热的吧,因为我体验过。再次感谢!希望你们天天开心,身体健康,疫情期间我们共同加油!奥利给!”

这封感谢信是隔离对象余军托朋友写给印江经开区隔离点的工作人员的。从到达印江高速出口,他就被安排好所有事项,当他休息后,工作人员却还在忙碌,夜以继日,日复一日。在隔离期间,吃着可口的饭菜,体验着优质的服务,让他很感动。他托在外面的朋友给隔离点的工作人员送来奶茶、水果和感谢信。
隔离点的工作人员收到奶茶和感谢信后,把两封感谢信一起挂在了二楼的墙上,这是隔离对象颁发的勋章,给他们的工作加了油,鼓了劲……

“在特殊的日子,我们开展了特殊的服务,如元宵节送汤圆、端午节送粽子。到目前为止,我们共派出的医务人员有32批280余人次,共接收留观人员1500余人次。下一步,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疫情防控的相关工作要求,扎实做好隔离点防疫各项工作,为隔离人员做好服务,为印江疫情防控工作做贡献,同时也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让我们回归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县中医院院长王勇说。
“非常感谢光荣院的小姐姐小哥哥!本不该回家给你们医护人员带来麻烦,但我们志愿者工期结束后无可去处,只能麻烦你们。很庆幸你们不但没嫌弃我们,还把我们隔离的每一个人照顾得好好的,无比感谢……各位大宝贝们,你们要照顾好自己,家人等你们安全回家。”
这是在印江光荣院隔离点,另两位从上海返回印江的大学生写的,他们也曾是上海疫情防控志愿者。回到印江接受隔离,在闷热的夏季,他们亲眼目睹了医护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双层口罩和手套为他们做的点点滴滴,几名白衣天使几度晕倒,但没有一个申请离开隔离区,他们为白衣天使的精神毅力所感动,在5月23日写给隔离点医护人员的感谢信。这让奋战在一线的“白衣战士”倍受鼓舞。
“当时看到那封感谢信,心里还是比较激动的,觉得付出的没有白费,当然,我们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也在积极改进,感谢他们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县医院驻印江光荣院隔离点护士冉秀琼说。

按照现阶段贵州省集中隔离管控防控要求,印江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工作人员24小时在岗,在身心健康方面给予隔离人员全方位服务保障,温暖守护每一位隔离人员。
监 制:左禹华
总 编:蒋智江
副主编:张江勇
审 校:吴仕林 田勇
编 辑:邹雪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