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博物馆——给你不一样的“印江印象”
来源:今印江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05-15 12:05
浏览量:6007
每年的5月18日,
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发起并创立的
国际博物馆日
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
博物馆的力量
(The Power of Museums)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印江自治县将举办文物进校园、大手牵小手走进博物馆、学术论坛、现场书法赛、走进博物馆有奖征文等系列宣传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博物馆在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方面的作用,动员公众保护人类珍稀而脆弱的文化遗产,营造我县文化遗产保护氛围。
------------------------------------
作为展示文明、传承文化的场所,博物馆是我们终生学习的“教室”,是人类文明的“口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印江博物馆,给你不一样的“印江印象”,让你了解印江,认识印江。 印江博物馆建于2016年,位于印江自治县龙津街道书法广场对面,是按照功能集聚原则,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的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建设用地面积8618.53平方米,建筑恢弘大气,与书法文化广场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博物馆遵奉竭诚为公众服务的宗旨,以征集、保管珍贵历史文物、举办高水平的文物与艺术展览、开展文物、考古、博物馆学及文物科技保护研究为基本职责,是集史料研究、文物收藏、文化传承、科学传播、旅游观光、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综合体。 外国纪念品文化展展陈了来自世界上75个国家268件各国礼品,是由前国务委员戴秉国转赠。戴秉国出生在印江自治县杉树镇对马村,他先后担任中联部部长,外交部党委书记、副部长,中央外办主任。 戴秉国的外交生涯长达半个世纪,在各种外事活动中,他收到了来自许多国家赠送的精美礼品,经国家外交部礼宾司登记处理后,把允许他个人收藏的422件外交礼品,分四次转赠给了他的家乡——印江。其中国外礼品268件,国内礼品154件。 通过这些礼品的展现,让生长在大山里的孩子们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明白我们日益富强的祖国朋友遍天下,以此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些展品也凝聚着戴秉国同志对家乡的深情,也是他赠予家乡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翰墨飘香·书乡印江
——“中国书法之乡—印江”书法艺术展
天地间,印江似一粒宝珠吊坠在武陵主峰梵净山西麓,古称邛江。唐初建思王县、思邛县,明弘治八年改设印江县,公元1986年成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的美誉让这片土地生发出别样的情致和气质,拥有了自身的热度和性格。明清以来,印江各大书家凝神静气,挥毫写就印江书坛的辉煌历史。有受明神宗封赐的“西台四杰”之一的周冕,有受成亲王御赏的王道行,有深得淳亲王赏识的周以湘,有慈禧太后赐给“宸赏”印章的严寅亮,另有肖重望、潘登云、鄢师竹、王佑之等人。他们闪烁在书法星空,璀璨夺目,各竞风骚:笔墨与纸张亲密接触,呈现的是银钩铁画、劲骨丰肌,蕴涵的是灵动流逸、高洁古雅,远离了凡尘烟火,升华了笔墨本身……民族历史文化展通过三个部分展示了印江浓郁的地方文化,第一个部分我们的历史向人们介绍了印江建县历史、民族、土司、文物和红色文,第二个部分我们的生活,展示了我们的民族建筑特色、农耕文化、纺织蜡染,第三部分我们的坚守,向世人呈现了印江清代四大书法家的书法真迹、花灯、唢呐、土家哭嫁、摆手舞等多彩的民俗文化。
印江古称邛江,唐武德三年正式建置。明弘治七年改印江县。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印江县,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下辖17个乡镇(街道),境内居住着28个少数民数,其中土家族、苗族是世居少数民族,大约占全县总人口的73%左右。
印江地处梵净山西麓,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这里展现的是印江木楼庭院,传统民居。印江人民都是依山傍水而居,平坝地区多住封火桶子,形似四合院;山坡地区多住吊脚楼。 印江以农业立县,其中以茶产业发展规模最大,茶叶基地是遍布各个乡镇(街道)。因古有上供宫庭贡品的“团龙茶”,现有获世界以及全国大奖的一百余次的“梵净翠峰”而闻名于世。 印江土家族、苗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灯戏。 你还可以在这个部分欣赏到印江清代王道行、周以湘、严寅亮、潘登云四大家的真迹作品、严寅亮题写的“黔山第一”原匾。 合水古法造纸、紫袍玉带石雕刻、制陶、花烛印江油纸伞等等手工艺你见过吗? 快来印江博物馆民族历史文化陈列展,了解民族历史吧!寻觅印江浓浓的乡愁!

明代碎花瓷瓶

铜香炉铜斧

清代铁权

土司印章

凉 桥

绣花鞋

纺花车

窑 罐

监 制:左禹华
总 编:蒋智江
副主编:张江勇
审 校:吴仕林 田勇
编 辑:邹雪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