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社会写真
任廷晓和他的刺梨酒


在印江自治县板溪镇毛寨村有一家小酒坊,因其特殊的酿造工艺、限量的成品、优质的口感,广受群众青睐。



  “我今年71岁了,喝他家这个酒几十年了,这个酒我感觉最大的特点是喝了第二天头不痛,口腔很舒服,价格还不贵。”毛寨村群众任泽民说。


  毛寨村这家酒坊酿造的酒,口碑为何这么好?还得从酿酒师、现任酒坊主人任廷晓说起。


  

      任廷晓1963年出生于该村任氏酿酒世家,他在家庭兄弟五人中排行第四,由于天资聪慧,在兄弟中数他读书最多。


  “那时生活条件差,我们家虽然在酿酒,但也仅限于红苕、包谷等简单的原材料,初中毕业后,父亲就将酿酒的手艺传给了我,希望我能传承下来。”任廷晓回忆道。



  八十年代初,二十岁出头的任廷晓依靠50斤玉米开始了酿酒之路,由于有文化功底,加之父亲手把手教,工作得心应手。酿造过程中,他经常听老人们说:“你酿这个酒还行,但你们家最好的酒还数祖上酿的刺梨酒。”由于刺梨酒酿造工艺复杂、成本高,已经有几十年没酿了,唯有配方还留存着。


  任廷晓凭着满腔热爱,从大众玉米白酒酿造逐渐过渡到玉米+高粱+刺梨的刺梨酒复兴酿造中。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我全部精力都放到刺梨酒的研发中,原料足,有配方,浸、蒸、摊、落、开、压、煎等工艺反复试验,可就是酿不出大家认可的味道,”任廷晓说,越是这样他越不服气,就尝试着将现代酿造工艺融合进去来找寻求突破口。


  于是,任廷晓开始了十余年漫长的求学历程,九十年代任廷晓家拥有全村唯一的座机电话,他就每天与广东省湛江大学的教授在电话中请教相关技术,又去贵州大学实地请教专家操作流程,这个过程中,仅初中文凭的他硬是将大学的高数、化学等学科悟了个透。


  十年磨一剑,出鞘是否锋?



  “回来后,我用所学进行反复实验,根据实际,在酒曲使用、发酵等环节又作了详细改良,最后酿造的酒不仅顺利通过省级专业检测,口感也终于达到了大家满意的效果。”任廷晓自豪地说。


  曾经失传的刺梨酒酿造工艺,在任廷晓的手上得以恢复,不仅让他增强了自信,也得到了经济回报。该村长年在广东河源包工的老板任光军,每次从老家出门都要带上一定量的刺梨酒。



  “这个刺梨酒,晶莹剔透、香气馥郁、口感佳。前几年我花了960元买了12瓶52度的去河源,工友们都说好喝,就让我多带点过去,2021年我断断续续带了几十件出去,过两天出门,还要带走一些。”任光军说。

  同时,任廷晓的刺梨酒还大量销往武汉、深圳等地。


  “我和刺梨酒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对品质我是完全有信心的,前几年有外地客商想买断配方,有想收购作坊的,茅台镇某大型酒企业邀请我去做技术指导,我都婉言谢绝了,目前我的酒坊存储有5000余斤原酱,还能出售少量部分,其余的要拿来作为母酒研发系列新刺梨酒,将酒坊规模再扩大点。”任廷晓对未来充满信心。(印江融媒体中心记者 魏红敏 吴思杰)




监   制:左禹华

总   编:蒋智江    

副主编:张江勇

审   校:吴仕林 田勇

编   辑:吴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