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社会写真
【印江人·印江事】两个人、三条腿,这对夫妇书写不一样的人生

 

在印江,有一个这样的感人故事:一对夫妇两只手、三条腿,同心协力与不幸命运顽强抗争,用坚韧的毅力和勤劳养牛向幸福冲刺,书写“无手仍可顶天立地,单脚也能踏出致富路”的感人事迹,成为当地群众学习的榜样,他们就是印江自治县洋溪镇冷水村冷水塘组的张宣民夫妇。


图为张宣民用脚把草料推在一起,夫妻同心协力打捆牧草

每天早晨,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牛儿还躺在圈舍里睡觉。像往日一样,妻子廖春琼拄着拐杖走在前面,张宣民背着背篓紧跟在后面,他们要去后山的地里割草料。拐杖抵在腋下,支撑着身体,廖春琼弯腰一只脚半蹲在地里,左手抓住草料,右手用力地拉镰刀,一大把还滚动着晶莹露珠的草料就割了下来,再用拐杖把身体撑直站立,右手娴熟地拿一根玉米叶子,将整把草料捆起来扔在地里,张宣民则用脚把草料推在一起,夫妻同心协力打捆,扶上背篓上肩起立。


图为张宣民妻子正在割草


张宣民背着一大捆草料走在前面,妻子拄着拐杖跟在后面,一前一后走向简陋的牛圈。放下草料,汗流浃背的张宣民开始清理牛粪,廖春琼则开机切碎草料,不一会儿牛草铡好了,牛粪也清理干净了,廖春琼装满一大撮牛草,张宣民用磨起老茧的胳膊用力夹着铝撮,按先后顺序给牛喂食。割、运、铡、喂、掏,不管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夫妻俩每天雷打不动的重复着这些流程。


图为张宣民用脚把草料推在一起


“这段时间我们每天把闹钟调到6点,趁这个时候去割草,割了草回来就七点钟了,然后就喂牛。晚上一般都是五点半就开始喂牛,因为我们手脚不方便,要提前喂,别人用一个小时,我们就要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张宣民坦言。


图为张宣民正打扫牛舍


今年39岁的张宣民,9岁时不慎从树上摔下,双手骨折失去双手;妻子廖春琼3岁时左脚患血管恶性瘤被截肢。


2011年2月,张宣民与妻子廖春琼结婚。随着两个小孩降临,这个并不宽裕的家庭,经济更加困难了。为了给小孩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夫妻俩萌生了养牛的念头。


2014年,张宣民一家评为建档立卡户,享受国家精准扶贫各项惠民政策。2015年张宣民利用5万元“精扶贷”修建了三间简易圈舍,又买来五头牛。从此,夫妻两每天奔波在冷水村的大山里,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养牛守望幸福。


图为张宣民正在给牛喂水


一有空闲,张宣民就扎进村里的农家书屋,学习国家政策和养牛技术。他视牛群如朋友,精心饲养,他养的牛长得格外壮实。苦心人,天不负,肉牛的存栏数量逐年增加,收入也逐年增加,现存栏达11头。


“去年出栏了16头牛,价钱还可以,除去喂料,纯收入有3万多块钱,今年的收入应该会比去年多一点。”张宣民欣慰地说。


图为张宣民妻子正在切碎草料


张宣民夫妇由于身体残疾,手脚行动不便,养牛并不顺利,七灾八难也没少经历,但最让他们难过的还是下雨、下雪天,有伞拿不了,经常被雨淋得像落汤鸡,路陡地滑,常常摔得遍体鳞伤。


“记得去年冬天下大雪了,我们背着牛草去喂牛,摔了一跤,咬咬牙,爬起来赶快背起牛草去喂牛。”张宣民妻子廖春琼回忆说。


图为张宣民妻子正在运送草料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丈夫没有双手,妻子失去一条腿,这对特殊的夫妻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一路走来,他们付出了超常人百倍的艰辛,每天除了悉心照料牲口,下地种蔬菜、收庄稼,还要接送儿子上放学,赡养老人,他们戮力同心、风雨同舟,战胜生产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图为张宣民正在给牛喂食喂


“因为我们都是残疾人,我的手就是我老公的手,他的脚就是我的脚,只要我们勤劳,就一定会把牛养好!我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张宣民妻子廖春琼坚定地说。


2016年,张宣民一家享受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迁至离家约4公里的洋溪集镇安置点,住上了120平米的新房,同时,一家人享受着农村低保,能维持生活,但他却不愿躺在政策的“温床”上过日子。


图为一家人正在看电视


他们在面对生活时,不等不靠、顽强奋斗,他们从2015年开始养牛,虽然经历了太多的艰辛,但他们坚持下来了,并且靠养牛逐步走上致富路。”谈及张宣民夫妇,洋溪镇冷水村党支部书记徐莲竖起大拇指说。


喂完牛群,干完一天的农活,廖春琼用一只脚驾着残疾人三轮车来带着丈夫到集镇安置点新家,妻子洗菜做饭,张宣民拖地,饭后一家人有说有笑地看电视,吃水果,其乐融融。


图为张宣民妻子正在洗菜做饭


知恩图报,饮水思源。谈及下一步, 张宣民望着远处吃草的牛群说:“现在有了一些养殖经验,我想扩大规模,建一间规范牛舍,再成立个养殖专业合作社,让周边这些残疾人加入我们的团队,一起来养牛发家致富。” (印江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梅亚军 田林 )



主   编:陈   刚             
副主编:左禹华
审   校:吴仕林 
编    辑:吴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