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便民服务 > 生活
【网络中国节·端午】端午节知识面面观

   

“我国别名最多的传统节日是哪个?”“最早和最晚的端午节各在哪一天?”“端午避‘五毒’是指哪‘五毒’?”“我国哪个节日最先入选世界非遗?”……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将至,当你吃粽子、插蒲艾、佩香囊时,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据研究,端午节起源于古代长江中游以龙为图腾的越民族,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他们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以表示其“龙子”身份。后来南北各地又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对端午起源作了不同的诠释,如纪念介子推、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源于“夏至”等,而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并使屈原成为我国为数不多、以节日来纪念的历史人物。

海报制作:方金洋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有别名近30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午日节、浴兰节、菖蒲节、女儿节、龙舟节、龙日节、天中节、地腊节、躲午节、当五汛、解粽节、粽子节、屈原日、诗人节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端午节别名多,说明端午习俗起源的多样和庞杂。比如,粽子原为季节性食品,到了晋代才定为端午食品;赛龙舟也不仅限于中南地区,清代的天津就有端午赛龙舟的习俗。”罗澍伟说。

海报制作:方金洋

由于端午节源于农历,因此,它在阳历中的日期是不固定的。“对应阳历,最早是5月27日(如2085年),最晚是6月26日(如1906年)。因此,每年阳历5月27日至6月26日中的任何一天为端午节均属正常。”罗澍伟说。

从战国时起,北方民间就有农历五月为“恶月”、初五为“恶日”之说,认为“端午到,五毒醒”。何为“五毒”?指的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

“为了避‘五毒’,端午节这天人们要插蒲艾、佩香囊、兰汤沐浴,目的是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害虫伤人,所以端午节又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和‘医药保健节’。”罗澍伟说。

为了能够唤起民众对祖先创造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行重新思考,推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一直以来,我国积极推进一些传统节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世界上也有着很深的影响力。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把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因此,端午节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罗澍伟说。



当艾草的清香氤氲了整个屋子
餐桌上飘起蜜粽的甜香
明天就是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到了



端午自古以来就是一个
富有诗意和爱国传统的节日
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都郢
楚大夫屈原不愿苟且偷生
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这种为国家兴亡挺身而出
坚贞求索、不屈不挠的品质
是我们对端午节最广泛的精神寄托
也绘成了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底色



而在不同地方
也有着关于端午节的更多传说
江浙之地的人们逆涛竞渡
纪念伍子胥直言纳谏
东汉孝女曹娥投江殉父
后人感怀她孝心可嘉
也在五月初五行礼纪念
无论是哪一说
端午节
都是中国人共同精神世界里
不灭的记忆与牵绊




端午凝聚了中国人
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仲夏时节天气湿热
先民用艾草、蒲叶防疫防病
顺应天时,趋利避害
小孩佩戴香包,系五色线
到七夕节才剪下来
丢到屋檐任喜鹊衔取
驱虫驱疫,期盼多福安康




如今,端午的节日物语
变得更加丰富
龙舟竞赛是最热闹的活动
棹影斡波,鼓声劈浪
激扬拼搏的精神
彰显生命的力量
朵朵香粽是最钟情的味道
软糯可口,唇齿流连
或咸或甜都要品尝
世间百味都是好味



一片粽叶,裹入缕缕情思
一把艾草,插上憧憬期望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挂蒿草、挂艾叶以及喝雄黄酒等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说屈原悲痛投江后,人们将米团丢到河里喂鱼,想把鱼喂饱,以防止鱼吃屈原的遗体,这就是后来“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民俗


包粽子


从晋朝开始,粽子就是端午必备食品,现在,粽子更成了端午节标志。粽子的制作极其有特色:用艾叶包上糯米,然后糯米里加上特色馅料制成。



根据馅料的不同,粽子又分为南北两派:北方比较流行在里面包蜜枣、豆沙;南方则流行在里面包蛋黄、火腿、鲜肉等。而南北粽子之争,在今天又演变成有趣的话题。



辟邪,解五毒



端午节还被认为是邪魔当道的日子,蝎子、蛇、马蜂、蜈蚣、蟾蜍五毒并行。端午节的很多风俗与避这五邪有关,比如插菖蒲艾叶,饮雄黄酒,挂香囊等。 


插菖蒲艾叶,是端午辟邪的风俗之一。菖蒲自古被认为是五瑞之首,叶子似宝剑,可以斩千邪。艾草可以招百福,可杀菌,插在门口,能赶走病魔。到了端午节,人们会将菖蒲艾叶用红线绑成一束,插在门上,以驱邪招福。 


端午节还要饮雄黄酒,这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尤为流行,《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就是在端午节饮了雄黄酒而变回原形的。雄黄也叫“鸡冠石”,将微量雄黄加入酒中制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端午节之后就是夏日了,蚊虫瘟疫开始盛行,而雄黄酒则有预防作用。 


为了让小孩们安然度过五毒横行的日子,父母会为其戴香囊,以驱魔辟邪。香囊是用碎布缝成的,里面可以装吸汗的蚌粉或者雄黄粉。随着岁月演变,香囊的造型越来越精美,也成了端午节重要的工艺品。


不知道这些,你就过了个假端午节


传统人文节日的由来多不止一时一地,但大体上来说,人文节日从源流开始到定型,成为民生日用,仍跟天文时间有一定的关联。端午节是传统中国民间的四大节日之一虽然定在农历,但其节日习俗仍跟节气时间的情状有关。

屈原之前端午节就有了

如同重阳节多在寒露、霜降节气,端午节多在小满、芒种节气。学者甚至考证说,端午节起源于夏至。“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天中的说法当然源于夏至。后人附会说,端午节来源于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但已经有人考证,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至于纪念人物,除了说端午节纪念屈原外,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多种说法儿。

为什么要过端午?端午又称端阳,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跟重阳节有相似性,端阳节也有到户外活动,甚至登高望远、避恶禳灾的功能。

端阳有阳气盛极的现象,夏天阳极,蛇虫、蚊蝇繁盛,蝎子、蛇、蜈蚣、蟾蜍、壁虎等五毒尽出,容易流行瘟疫,毒气发作。故端午需要“仲夏登高,顺阳在上”,还需要祛病防疫",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人们认为经过菖、艾的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我小时候,父母说过端午除了挂艾,还要喝雄黄酒,要在脸上手脚上擦雄黄,在额头上用雄黄酒画一王字,说是蛇就不敢惹,邪气也不会来了。后来看资料,“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而雄黄是一种有毒的矿物质,以毒攻毒,确实可以避毒虫危害。

赛龙舟原来有此深意

从节气时间来看端午习俗,可知先民应对生活的智慧。阳极而盛导致人们身体的血热,内外热感,带来了人们泛称为热毒的现象。夏天中暑、浑身乏力,或发烧发烫一类的身体表现,我们又称为流火、丹毒。这个时候,人们本能地需要亲近水,戏水以达到水火既济的状态。所以,赛龙舟的习俗有非常深刻的道理,人们以在河水里集体竞赛的形式对抗夏天的高温天气,激起身体生理上的活力。

在中医看来,血热伤阴,导致毛发早白。血热跟精神紧张、情志不畅有关。像屈原就说过,“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屈心而抑志兮”,这真正,怀才不遇,上下不能,进退两退。我们印象里的屈原,就是一个热血之人,是从愤青到愤老都“九死其犹未悔”的理想主义者。我们印象里的屈原,是一个清贵、高洁、在岁月磨洗里鬓发过早霜白的仁人志士。

端午盛产热血之人

有趣的是,端阳节纪念的历史人物,除了屈原,其他人也都是热血之人。介子推不用说了,血气上涌时宁愿抱树而死。曹娥不用说了,她像屈原一样号哭,在端午日像屈原一样投江而亡。最值得一提的是伍子胥,他“掘墓鞭尸”,以报父兄之仇,可谓热血冲动;他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可谓血热之极;他视死如归,也在端午日被投入大江……可见,端午阳极血热,热血的人容易走向成仁取义之路。诚如《国际歌》所唱,“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个节气里出现的人物,都是有气节有操守的忠者、孝者、仁者、义者。

但另一方面,端午虽致热血,大部分人却热血耗尽转向漠然昏睡。端午源于夏至,属于小满芒种节气。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民间说是春困秋乏夏打盹:夏日昼短夜长,夏夜燥热难耐,影响了睡眠质量,高温又使人体皮肤血管受热扩张,大量血液流入,这些都可使机体的消耗增大,出现疲乏的感觉产生睡意,所以夏天容易打盹。据说,屈原看到了周围人都在打盹装醉装睡,“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所以他愤愤然写下了千古名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唐人有诗说,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这首诗几乎把端午的知识和习俗都写到了。

端午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册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一遗产的继承激活是当代人当仁不让的事。它跟节气时间的关联引发的生活应对,可能是历史之外更有现实意义的事,因为阳盛血热,是故古人明了,君子见水则悦,遇雨则吉,赛龙舟、吃粽子、放风筝等等,都有这种阴阳相济致中和的道理。现代人在此天气里,以开冷气,喝冷饮来应对,未必比得上古人那些应对更有效果。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

记住,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


明天就是端午了,三天的小长假,不知你是否过得开心!
不少朋友在互祝“端午节快乐”了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就错了!


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泪罗水。

(一)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二)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 乡人群而祭之。




(三)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

不是所有节日都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六幺令·天中节》上阙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苏轼

 

该词作写出了我国极具特色的端午节民俗文化。在我国传世的名画中,以“端午”为主题的画作也为数不少。欣赏这些传世名画,你会体味到独特而又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元  吴廷晖《龙舟夺标》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龙舟竞渡,这幅作品画了三艘龙舟在河中竞渡,主龙船装饰华丽,舟中设有一亭,亭子内有许多女环侍着一名贵人,前后两舟则摇旗吶喊,锣鼓喧天,溪流两旁,林霏朦胧,侍卫仪仗游行于其间,场面十分热闹。画中线条好似游丝般的细致柔和,人物精密生动,龙舟工整华丽。


微印江提前祝朋友们端午安康!


来源:贵州改革


主   编:陈   刚   副主编:左禹华

审   校: 侯万华   编    辑:刘再权

往期回顾

今天,印江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
点燃“红色火种” 传承“红色基因” ——记《永恒的丰碑——木黄·木黄》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