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便民服务 > 党建
【红军在印江(3)】印江“神坛”的兴起

    

   【栏目语】聆听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谱写时代新篇。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缅怀红军在印江的光辉业绩,传承发扬革命优良传统,从即日起,印江自治县融媒体中心在县属各媒体平台同步开设“红军在印江”栏目,持续刊载红军在印江的历史故事。


  印江神坛主要分布在六井溪一带。六井溪位于印江自治县城西北面,与沿河、德江县毗邻,山势绵亘数十里,山多田少,收成微薄。


  解放前,农民大多数缺吃少穿,一遇灾害,便纷纷四出逃荒。加之当时军阀混战,兵连祸结,烽火不断,抓兵派款,竟无宁日。印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933年,印江大旱。沙子波集市上米价曾卖到一块光洋一升(合9斤),真是“米珠薪桂”。六井山中,不少农户颗粒无收,而县、区催粮逼款的差役仍然三天两头登门上户敲诈勒索,还要招待酒饭和大烟。当地农民怕他们如怕活阎王一般,年轻力壮的农民都奔往他乡另找生路。


  这时从外面传来了闹“神兵”的消息,以反对政府、军队的苛捐杂税为目的,提出“三灭”(灭兵、灭捐、灭税)的口号,求得共同过太平日子。


  印江最先建立神坛的是中六井溪的天池坪,时间在1933年初。其创始者是印江天池坪李天保。神坛即立,男女老少,纷纷加入。


  继天池坪神坛之后,六井溪的村寨纷纷邀请他们前去传道设坛。于是,先后设立了神坛。这些地方成了“神兵”的天下。天池坪神坛佛主李天保成了印江各神坛的始主,具有相当高的威望。此外,宁家坪佛主宁国学,由于生性耿直,办事能力强,也具有一定的号召力。李、宁2人均为印江神坛中较有影响的领导人物。


  到了1934年初,印江神坛进入“全盛时期”,拥有“神兵”约四五千人,特别在西区、北区,神兵的影响举足轻重。


  各地神坛,都带着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其组织形式大体相同,公推出一个“佛主”之后,下面即遍设“神将”。冠以“文武观音”、“吕洞宾”、“何仙姑”、“穆桂英”、“杨氏七郎”、“七姐妹”、“搜山虎”等称号。练功练符的男女神兵,不准同房。要求斋戒沐浴,虔诚礼拜。


  男女“神兵”都制备了打仗用的家什。男的佩符,耍刀、舞叉,若遇出阵就喝神水。女的佩符、挂镜、执剪刀、茅草。据说剪断茅草就是剪掉仇人的头颅。佛主是神坛内的最高权威,一切事宜概由佛主作主,说一不二。


  神坛不分男女老少,统统接收。入坛者,有农民,有手工业者,有小商小贩,有下台的官吏,有地方豪绅,有失意的旧军官……其组织成份复杂。


  然而,“神兵”的主体是广大穷苦农民,国民党的苛政逼迫他们揭竿而起,在“灭兵、灭捐、灭税”的战斗口号鼓舞下,以神坛为组织形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为了严肃纪律,神坛还制定了“四禁”:禁烟、禁酒、禁色、禁盗。


  入坛者须在佛坛前下跪起誓:“不贪色、不贪利,如若贪色贪利,香头落地,人头落地”。


  印江宁家坪神坛,包括宁家坪、蒋家寨、卢塘头等几个寨子,入坛者约三四百人,占当时总人口的70%以上。


  加入神坛的农民,白天从农,晚上练武,一遇敌情,鸣锣集合,聚众出击。地方大事,概由神坛作主,生杀定夺,悉听佛主。于是,各地神坛,酷似地方权力机关,俨若“政府”。而国民党的地方官吏——乡长、镇长、保董、闾长、邻长,则权威尽失,自行解体。


  稿件来源】《红军在印江》书籍,此书由中共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整理编辑,2013年9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辑:曾君子

  校对:刘再权

  审核:左禹华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