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印江土家族苖族自治县党员干部以对标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三个第一”标准,把全县365个村当作守初心、担使命的考场,以找差距、抓落实的自觉向群众上交答卷。
“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他们呼声最强烈的便是我当前最要紧的工作。”中兴街道大坑村第一书记付娅慧一直把群众的呼声和诉求当成干好工作的“晴雨表”。
走访中,群众谈论最多的是李下组49岁的李月江,家里穷、拒不配合村里面的工作这个结论如出一辙,付娅慧决定一探究竟。
找到李月江家,半间木房歪歪斜斜地立在那里,天点灯,烂瓦片,天晴下雨没大变,见此情景,付娅慧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改善居住环境。
付娅慧每次上门,除了宣讲政策,就是交心谈心,开展励志教育,李月江终于被感化了。付娅慧拿出自己的积蓄为李月江开挖屋基,为其申请了3.5万元危房改造资金,如今,李月江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楼,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主动栽种2亩辣椒。
“没有付书记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李月江喜悦的脸上满是愧疚。他说,付书记还在县城帮他联系了环卫工人的工作,收入也有了保障。
全县像付娅慧这样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扎实开展工作的还有2720名驻村干部、县乡两级6799名结对帮扶干部及其他党员干部,他们深入全县3103个村民组,用真情架起了一座座干群连心桥。
该县16300余名党员奋战在田间地头,往来于群众家中,群众有需求的地方都会有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
“电压低得很,家里的电器基本上用不了。”峨岭街道杨柳塘村汤治明一直为村里用电发愁。
“群众的需求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工作。”印江供电局局长胡茂鸿说。该局向上争取253万元低压改造项目资金,实施电网升级改造,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32.5千米,确保15个行政村4162户群众安全用电、用上高质量电。
群众对组组通、安全饮水的需求也是攻克的重点。该县投入2.27亿元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惠及群众21万余人,“组组通”公路总里程1249公里,率先在全市实现“组组通”全覆盖。
目前,该县党员干部共走访群众40.6万人次,帮助谋思路出点子6.38万条,协调解决资金500余万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1.2万余件。
该县党员干部以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为落脚点,帮助群众解决烦心事揪心事,始终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体现自身价值的第一追求,他们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龙津街道龙溪村是全县28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杨飞作为下派支部书记,面临着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基础设施欠账大、产业发展滞后、人心涣散等问题。
进村后,他坚持每天走访,从认真对待群众的每一件小事入手。群众的每一件诉求,他都记录在案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一一回复解决。
寒冬时节,高处的水管因凝冻不能通水,他经常惦记独居老人,总要去每家转转,碰上没有水的,他就到附近的小水井帮助提水。
打牢了群众基础,杨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产业上。龙溪村盛产枇杷,村内种植的枇杷有五六十亩,通过调研,他决定带领群众养殖蜜蜂作为村级集体经济。
除了养蜂,杨飞还带领村民种植200亩红香柚,200亩红枣,养殖200头牛。
“还是杨支书有办法,看这个产量,今年的蜂糖毛收入估计有5万多元。”村民龙思对和群众分享着丰收的喜悦。他说,现在这些干部和我们老百姓距离近了,关系亲了,群众办事方便了,烦心事难缠事也少了,生活越来越舒坦了。
正是在全县党员队伍中有千千万万个杨飞,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兑现承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才得以大大提升,印江在各级评估测评中,群众满意度达97%以上。(吴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