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地方看印江城北的大圣登, 像玉屏,更像一个熟睡的美人。尤其是半山有雾,将她包裹的时候,更是美仑美奂。因为这个缘故,人们叫它“睡美人”。
大圣登、思邛水牵手相依, 多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唐宋以来,它又是大德高僧们向往、修行的地方。山因水而有灵性,水因山而妩媚,这也为印江的文明铺就了底色。
壬辰年秋,我第四次去省级名胜地___大圣登(1987.12出版的《贵州省志.名胜志》有载),走的是西关这条古道。在凉风坳这地方,看见县交通局正在改造这条公路,它的起点是甲山,同印德公路相连,终点在杉树乡与印沿公路相接。
上午10点过钟,乘车来到了大圣墩脚下一个叫扩景亭的地方。这里地势平缓,难怪当年牂牁太守陈立据“思邛”水,要抢占夜郎兵在这一带的据点工事,并破数万夜郎兵于“思邛”。唐高祖武德七年(624),黔州刺史田维康征武陵蛮肖铣时,要将他的兵马屯在这个长坪,进可攻,退可守,吃喝不愁,还有雅兴登高览望,把酒临风,把玉屏山改为大圣登。当地人介绍,原来这里有一亭阁,是供朝山人观赏和歇脚的地方。阁上有明代的对联“大块徇文章,放眼豁开宏阔概。圣登蟾峻特,侯王须造最高峰。”
《贵州通志》有载:“大圣登远望如印...昔人建铁瓦寺于上,后废。每冬雪深数尺,入夏始解,不异(逊色)峨眉。”
大圣墩地势险要,也就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明.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1550年,铜仁、松桃的苗民起义,首领龙许宝、吴二黑等率领苗兵8000余人攻打印江,拿下县城后,立即分兵驻守大圣墩。清.咸丰五年至八年,也就是1855至1858年,土民王茂兰、苗民吴灿奎率领的红号军,盘踞大圣墩,仰仗居高临下的优势,在这一带屡败清军。
历史的脚步迈入民国21年的时候,即就是1933年,大圣登西面冉家坡的冉少波,凭借在黄埔军校练就的本领,组织神兵,任命麻柳村阁老寨李同恩为神坛主,操练“神兵”一百多人,同持枪的国民党军队开展游击。12月18日这一天,神兵头目李天保带领六井溪神兵,从大圣墩直扑印江县城,与国民党驻军旅长周继尧的一个营激战。
在印江县文物管理所,这块“牂牁天塘哨” 的功德碑,记载的文字从另一角度佐证,早在汉代,印江就是夜郎国军队的活动区域。这与《汉书》、唐《元和郡县志》、明《广舆记》的载述有异曲同工之处。
顺着被挖得千疮百孔的山路,我们爬上了西关遗址,这些方正的石头,垒成厚厚的墙,就是古代修建的营盘,它是西上大圣墩的必经关卡。
今天我们看到“西关”这两个字,是民国时期的西区区长陈柏渊,加固工事时留下的石刻。
睹物人思。看着这长满青苔、小树的古营盘遗址,不难想象,那些硝烟的战火,彼此的厮杀,虽然远去,但它给睡美人留下了难以抹掉的伤痕。
几度沧桑,几度夕阳。
自古以来,大圣礅不仅是军人武士,甚至是乱匪抢占的据点,也是大德高僧们向往、关注的地方。
铜仁回龙寺僧人源量引《贵州省志.宗教志》说:“唐代,黔北、黔东地区已建有万山弥勒寺,印江大圣墩铁瓦寺等寺庙。”这比我们当地人讲的铁瓦寺,建于宋代的说法要早200多年。
印江县志主编肖忠明即将出版的《印江前史拾遗》记载:“唐开元四年,即716年,大圣登建有铁瓦寺、太阳庙。”《贵州省志.名胜志》又有记载: “元.至正二十年(1360),思邛江长官司长官杨自谨复建大圣登古刹,建有铁瓦殿宇两座。”
为什么叫铁瓦寺?多家资料的记载是一致的,就是山上风大,建的寺庙盖有铁瓦,所以人们喊它铁瓦寺。
常言道,天下名山半属僧,天下吉地多为庙。1337米高、宽0.75平方公里的大圣登,远望就像一尊仰卧的观音,铁瓦寺就座落在它西南面的山凹处。青龙蜿蜒,回抱有情,正前方凸起一山包,呈仙人献宝之势。山包上这些石头,就像诸葛亮征伐南中摆放的八卦阵一样,自然天成的“圣墩石林”,仿佛万人朝拜,拱护着这千年古刹。这天造地设之处,绝非见利忘义之人所能奢望!
同其它寺庙一样,铁瓦寺自然也供奉了求子观音,还供奉佛主,玉皇大帝及诸天。
明清两朝,来大圣礅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达到了鼎盛时期,朝山客临近川、鄂、湘、桂、滇各省,有的佛教信徒还来自东南亚一些国家。每年七月初一到初十开山,更是香音袅袅。
天造地设、万笏朝天的铁瓦寺,《清.道光思南府续志》有记载,说:“思邛之胜,无逾(超过)于此。”《印江县志》记载,“宋乾德年间,铁瓦寺建有二进殿宇,朝山客先进太阳庙、再到铁瓦寺。清朝道光年间又复建。”
世事沧桑,佛神之命,也有兴衰之时。铁瓦寺就因兵火之乱,几毁几建,未能打破兴衰的周期率。
家居山脚下一位姓吴的居士,告诉我们:她和铁瓦寺有缘,所以,这几年得到家里人支持,和一些热心人的资助,倾其所有,盖起供菩萨和朝山客遮风避雨的简易房,重塑了这几尊佛像。
虽然简陋,但它仍然是一座寺庙,而且早已是名声在外的铁瓦寺。
春来秋往,寒来暑去,尽管朝山的香客不是很多,吴居士还是默默地守护在这里,苦守青灯,打理着这座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刹寺庙。
下午两点过,我们吃上了吴居士用铁锅煮的午饭,个个都狼吞虎咽似的,是因饥饿还是山上的白菜太甜?是山上存放的米质优良还是吴居士的厨艺到位?或许都间而有之。
饭局上,我跟吴居士聊起在周边多种些瓜果蔬菜这话题,两位上了年纪的当地人告诉我:你这主意不错,特别是挨鸡冠山这边急需栽树挡风,但这山是承包给一个人了,离寺庙稍微远点种菜栽树,就不大好办了。前几年修水池,都还拆太阳庙的老墙,修的池子水没装住倒是装太阳还可以!
去年庙上颂经,摆起几十桌吃,个别人不爱惜,乱倒白米饭,去年就改为二块钱一张票,浪费不见了,但是遭到少数不明理的人骂。
哦,我无语了,联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三次来看到那些碗口粗的华杉松一根不剩了,山上自然生长的杉树也被火烧了,我还能说什么呢?
当地人介绍,这里原来也有葱郁的森林,因为曾经发生过两起山火,所以,我们现在很难看到獐子、野兔、山羊和谐相处那番景象了。
是茁壮成长,还是使其夭折,往往取决于一种观念。不同的思维方式,就造化不同的环境和机制,世间万物多是如此。
回到山下,我们几个好事者,找到幸福村的干部,人家还算给面子,爽快应承了。一树苗供应商已同意免费提供一些常青树,在当年冬季,利用开党员、村民组长会的时候,去铁瓦寺栽下些景观树。不过,哪里来钱起树苗?新栽的树要施底肥,又到哪里去找这笔经费?村干部犯愁了,关键时刻,县林业局、峨岭镇慷慨解危。
扯远了,还是去看看铁瓦寺周边的景点吧。
铁瓦寺的东北面,大圣登的最高处就是观音阁。从远处望来,这个山顶正好是睡美人隆起的翘鼻,所以古人就在这个山顶建起了观音阁,供奉求子观音。可惜呀,历代文人吟诗作对的观音阁,后来毁于 “文革”。
早在宋代,这个景点就挂有佚名对联:“鹫岭托起莲台宇,祥云浮现观音阁”。
清代学政洪亮吉,来大圣登观音阁后,题诗赞赏:“到来已觉上青天,尚有人耕屋上田。老树绿零前夜雨,夕阳黄破半城烟。江声似恨山重叠,乡梦都迷路七千。且倚石阑闲啜茗,半空灵果落僧间。”《思南府志》记载,大圣墩观音阁脚下有倒喷的杨枝水,水不大,正好滴在水钵里面,刚够一个人喝,前面的人走过去了,钵里的水又满了。杨枝水就是观音净瓶里的杨柳枝滴下来的水。
有前人饮杨枝水后叹言“观音阁下杨枝水,滴滴甘泉出净瓶。溪涧淙淙流不尽,灵山秀水养苍生”。几个当地人讲,这个水确实出得怪。以前,朝山客先是到观音阁朝拜,然后来这里喝口水,满足心愿。过去,这个洞里可以摆放桌子颂经,张家寨一张姓男子用化缘来的银钱,买了上百挑谷子的好田,第二年又买了大水牛,第三年他又来洞里颂经,经书才摊开,他就被一个炸雷击毙。真是“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恶到头终有报。”
1980年,从“左”的阴霾中走出来的人们,急于想看看山外的世界,因此,与电视有关的建设就成了压倒一切的任务。为保证机房值班人员和一条狼狗的生活用水,从上面弄得点经费后,就把这里用石墙封住,希望蓄积更多的水,水没蓄住,原先的那番景象也看不到了。
由于地势险要,当年拆古庙石头修电视转播台时,也在东关一些路段设置御险的铁栏杆,隔过三两年还要涂油漆防诱。后来转移到肖家坡,转播台的人才转背,山脚下的就来把这些护栏拆走当废铁卖了。
在观音阁俯瞰,大圣登东关遗址一览无余。
是谁把梵净山的蘑菇石搬到大圣登来了?东关边悬崖上的这个奇石,当地人喊“蘑菇石”,看上去摇摇欲坠,其实为圣墩一景。
大圣登北面的鸡冠山,民国时期,精通地理的县长潘永恒,把它比喻成“美女奔丧”。当地人回避这不祥的说法,喜剧化为猪八戒正背着她的媳妇在嬉戏哩。再看鸡冠山这个石头,远望像一位美人目眺远方,当地人叫它“孟女哭夫石”。
在大圣登山顶的西面,两山沟壑的绝壁上有一石柱,由三个巨石重叠而成,人们叫它三重石。从远处看这个石头,就像一和尚站立绝壁上,吟经诵佛。
大圣登山顶西南面的一线天,相传,南宋武陵郡徐昌支游此,作诗刻于古庙的石壁上“攀援犹未足,仄径滞归鞭。山锁千盘水,岩分一线天。”
穿行杂草地,走在悬崖边,来到东北面的天仙桥。当地人说,很久以前,这个洞里面长着棵仙药,有条红蛇看管,山下有个姓尹的人的母亲病了,儿子为了求他母亲能够尽快康复,就来这里祈祷,看管灵药的红蛇被其孝心感动,就让他取走了这株仙药的几片叶子。他母亲吃了这仙药,病体痊愈,后来还成了百岁老人。儿子为了感恩,又得神灵相助,便在这悬崖上建起了这座桥。《贵州名胜志》记载,“此桥长3.5米,1.5米。明代僧人在桥东西两头各建一座鸳鸯楼,供朝山客歇脚,观赏佳境。昔人有诗:一线谁分万仞屏,且移云岭旧征人。流泉石壁寻仙窟。落日相荫护使星”。这座桥的旁边,现在还可以看见废弃的石墩和两种形状的瓦片。
在那个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年代,古人究竟是怎样在这个悬崖绝壁上建起了这座石拱桥?带着思索,我们来到了望风亭。
望风亭这地名,来源军事上的占领。这个“望风”,就是那时没有高倍望远镜,只有凭肉探看的意思。大圣墩作为军事据点,只要守住大圣墩东、西两个关口,它就是铜墙铁壁。
离开望风亭,继续往东北方前行就是揽月亭。
今天,我们只能看到揽月亭的遗址。两个上了年纪的当地人说,这个亭子在清代都还挂有对联:“大圣登接九重天,眺望群山隔云烟”,“兴致托青莲,举杯共邀明月共;猖狂怀阮籍,披襟长啸彩云间。”是20世纪70年代修电视发射塔才毁的。以前在这里赏月,西边的太阳刚落,东边的月亮就冒出来了,此情此景,你仿佛登仙了一般,什么烦恼、虚名都抛之云外了。
置身山巅,梵净山、马脑山奔来眼底,山下良田房舍,一览无余。错落有致的鱼池山塘,酷似一面面镜子,回清倒影。盘绕山间、伸向远方的通车路,就象美女艺人舞向空中的彩带,更像藏族姑娘献给客人的哈达。
大圣登,你这天生丽质的美,引来了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往返、吟诗作词。就是古人信手拈来的这些佳句,让睡美人多了几分品位,几分厚重。
明末副使,浙江天台人谢国梗抗清失败后,隐居梵净山,游览大圣登,见美人积雪,诗兴大发:“翘首看凝素,寒光湿翠微。迸泉流且冻;枯树瘦能肥。日落仍留照;僧归尚带晖。谁来题郢曲,天半笔花飞。”
《明实录》记载:“明朝佥事(注:明代的军事指挥职务,都指挥佥事为正三品,卫指挥佥事为正四品)罗沂光临大圣礅,留下“直攀云雾折山腰,晓雨初睛瘴未消。北岸人呼南岸渡,前溪水没后溪桥”的诗句。
参与编修明.嘉靖《思南府志》的敖述谦,是这样来描述圣墩积雪的:“龙眠妙笔绘瓒岏,铁瓦年年不计寒。”
清嘉庆、咸丰年间,在四川做官的印江人柳芷汀,1859年留下《黔州怀古》这首诗,“高登圣岭眺牂牁,思国雄封割据多。宣慰已归元贡赋,武陵遥隶汉山河”,柳芷汀之子柳元翘,参与过“公车上书”,编修过《贵州通志》,任安徽芜湖知事时,写有《盐源县重九登高》一诗,“千里山河万里家,宦情客思两天涯;牂牁水远音书断,蒙赕云深战鼓华”,流露身在异乡对故土的缠绵之情。
抗日战争时期,红三军团战士张胜儒作《七律•咏印江睡美人》一诗:“横空高卧翠云岗,天作罗帷地作床。雪满山中衾被暖,花开岭上梦魂香。羞惭玉阙婵娟女,羡煞人间薄幸郎。沉睡千年长不醒,可曾梦里会襄王?” 抒发了国破家亡的非常岁月,战士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自古以来,大圣登就是印江的八景之一。我们去看看山下的景点吧。
先说奇洞。《思南府县志》引《一统志》说:“大圣墩山,山间深沉,多鱼鳖,人不敢取,相传有神物在焉。” 东北山腰有一洞叫叶鱼洞。《思南府县志》记载:“麓有叶鱼洞,思邛之胜,无逾于此。”
当地人讲,这个洞以前有人进去过,传说:有个人去钓鱼,钓了些老妇人的鞋起来,说是有神灵,后来再没有人敢进去打鱼虾的主意了。
《印江县志.大事记》说,明.成化二十年(1484)八月,大圣登连续两次升起彩云,呈巨人幻影,手持大刀,影像逼真,身显半个时辰才散去,百姓燃香化纸。这与清代举人柳元翘“风神论”一文的记载一脉相承:汉军还没有来到这个村寨,远远就看见一个天神挥舞着大刀站在这个洞壁上,保护着当地的苗民,就这样,官兵们害怕,不敢前来。之后,这一带的苗民便在这里设神坛,竖起赤、黑两面旗帜,开展祭祀活动,并把大圣墩东北山腰这个洞叫做风神洞。
当地人告诉我们,这里的人代代都要祭祀,就是希望它保佑风调雨顺,个个平安。
大圣登东山脚下的米神洞,像隧洞一样同西面相通。洞里竖有两根石金龙,流淌着清澈的泉水。有人还透露说,一九八几年,寨上几个人进洞去,看到了石桌、石椅、石杯、石碗、石瓢、石盆这些东西,没走到底。
米神洞神奇,还有比它更神奇的鱼泉洞。
《思南府志》记载,仙人岛“县北十里,高十余仞,净石无土,森如人立。下有洞,深不可测,旁悬瀑布。”志书里记载的仙人岛,是不是就是山下这个鱼泉洞,还有待考证。
探了洞,再观神泉。大圣礅周边17平方公里内有九十九泉,宅像乳汁一样,润泽着一方生灵。
有人考证:大圣登周围的隐龙泉、竹林湾泉和麻柳坝龙王水井等九十九泉,呈网状分布,除了清澈甘甜,有的还奉献七星鱼、细鳞鱼、花泥鳅,总之各有千秋,决不雷同。
离元红坳两公里的一引鱼泉,也有些故事。当地人说,以前人们可以进洞撑船捕鱼。后来,因为明嘉靖十五年和二十四年,印江中坝发生地震,山体坍塌,原来的那番景象也就不复存在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在洞口筑坝,灌溉良田,都能抓到黄尾鱼来打打牙祭。
说起流淌在山间、一井一典故的隐龙泉、古王井、犀牛井、蚂蟥井、响水洞,当地老人如数家珍。
大圣登脚下的太和寺飘来悠扬的钟声,打乱了我们的谈话。
太和寺的历史就不能同铁瓦寺相提并论了。《印江县志•大事记》有载:“明.正统六年,就是公元1441年,在大圣登南山修建太和寺,2幢2厅,定每年6月为朝拜期。”据说当时修建太和寺,是由印江城内杨芳倡导并得到省巡府资助,改杨胜福民宅所建。
当地人听老一辈说,杨胜福没有子嗣,就把他住的房子改修成了太和寺。还包括田宅的50多亩地方都遗归庙宇上了。
大量修建太和寺,是在清顺治元年,即1644年,由李庚先、周大亨、谭兵山、张居美四人集资募化逐步修建,到清光绪11年才完工,前后经历了361年。为纪念“四公会”,今天,太和寺的“庙会”和尚把这个人奉为创始人,供牌位祭奠。
当地人透露,这个庙子还有个碑,这个碑拿去修阁老寨耙子田山塘了,碑上刻有:“他年殁将归灵位,异日云开锁墓堂”这些字。还说,杨胜福的远祖是元至正年间,义军头领陈友谅的一名将士,流散后就隐居在这里。他的坟墓就在太和寺山门右边。
1949年前夕,太和寺的柏树有三人合围那么大,这说明太和寺始建于明万历以前,建庙时间同实物相吻合。
眼前的这般景象,说明太和寺也同铁瓦寺一样,也是几经兴衰。
夕阳时分,牧童晚归,我们已穿行在返家的路上。突然从村寨中传来悦耳的童谣:“大圣墩,睡美人;山上有大庙,山下有神泉;哪个做善事,儿孙鼎状元。金钟对石鹅,哪人猜得透,金银用马驮”。
这童谣,是民歌,还是预言?不管怎么说,它应该是一个福音。
又是什么原因,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此厚赠这方山水?
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如此壮美的大圣礅,面对“国发2号文件”、“武陵山区扶贫开发规划”这些金灿灿的政策,面对杭瑞高速这条大动脉即将贯通的今天,我们欣喜的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在思考,怎样来做好大圣墩这道离城近、品位高的特色菜。
正在润色此文,准备拽回家乡时,从铜仁官方网上看到印江旅产办同志的纪实性文章:“…2013年,县委书记陈代军深入梵净山核心区调研,油路修进亚盘林,他还率队步行北上梵净山。年初,当油路刚修到大圣墩脚下,他又带队西攀大圣墩,探寻旅游发展新路径。所到之处,他轻车简从,深入一线,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工作作风给乡村干部和老百姓留下了很深印象”。
看来,大圣墩真的有戏了!往日苦守铁瓦寺青灯那个吴居士也该开心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