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印江 > 印江文学
印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张羽才

【摘要】:县域经济既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处,也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印江县作为一个山区县城,受地理条件、发展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如何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瓶颈、保持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历届县委、政府不懈追求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探索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为我县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县域经济  现状   问题   对策

我县位于贵州省的东北部,地处黔渝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城,受地理条件、发展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封闭保守、贫穷落后曾经是印江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沿海城市相比,我们的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显得滞后。如何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瓶颈、保持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历届县委、政府不懈追求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县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总人口43.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14万人,耕地面积18458平方公顷,人均耕地0.72亩,辖17个乡镇,347个行政村,3个社区。我县境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大。

1、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一是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GDP)395296万元,增长17.3%,增速排全市第二位,分别快于全国、全省、全市9.5、3.3、2.0个百分点。二是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3400万元,增长8.9%。三是城乡居民储存在2012年末存款余额为471062万元,增长22.7%,增速排全市第二位。

2、农业产业化逐步推进。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种养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有效促进产业化稳步发展,201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33459万元,增长9.1%。

3、工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作用日益凸显。县委政府按照“围绕资源办工业、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市场办工业、围绕旅游办工业”的总体思路,工业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2012年实现全县工业增加值62639万元,增长18.3%,增速排名全市第二位。

4、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得到持续改善。一是固定资产投资随着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再创新高。2012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8690万元,增长62.6%,增速排全市第四位。二是道路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交通运输能力不断增强,杭瑞高速即将开通,2012年全县基本实现乡镇通油路。三是邮电、通讯较为发达,2012年末全县拥有程控交换机3.5万门,移动电话15.27万部,信号覆盖率达到99%,互联网用户1.36万户,信息网络建设迅速发展,电子政务网络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四是城镇化水平得到提高,突出加快县城中心建设步伐,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

二、我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审视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欠开发仍然是我县的基本县情。县域经济发展还处在爬坡上坎的阶段,还处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旧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模式在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存在的阶段,还处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城镇化的起始阶段,还处在各种利益诉求增多、社会矛盾多发的阶段。当前,我县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以下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平衡,发展能力弱。主要表现在工业缺乏大项目带动,旅游活力激发不够,城镇经济带动效应不明显,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缺乏龙头引领。财政自给率低,调控能力有限,公共财政与人民群众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竞争能力弱。我县地域较偏,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整体较为滞后。目前,过境我县的高速路只有一条,大交通格局尚未形成,工程性缺水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农业抗灾能力不强,电力保障性、可靠性、安全性仍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这些都成了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

(三)工业化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特色经济尚未形成,带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我县的工业企业少而不大,土特产多而不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支柱产业发展缓慢,其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二是农业产业化比例小、产业链条短、加工层次不高,农民增收缓慢;三是服务业所占比例较小,特色经济发展不明显,对我县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

(四)是人才保障乏力。表现在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较底,科技文化素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以及懂经济的领导人尤其奇缺,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五)经济发展环境不优,招商引资难度大,发展合力不强。一是驾驭市场经济才能力还不够强,将资源转为资本的循环体系尚不成熟,“死资本”难成“活资本”。二是区位优势不突出、项目编制不深、资源推介乏力,园区基础不配套,工业用地、审批手续等关键“瓶颈”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优惠政策比较难落实,招商全凭一张嘴、两条腿。三是有的地方特别是县城郊区,经常有个别人为一些无理要求聚众滋事,阻拦项目建设,使项目建设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六)社会矛盾和问题较多,维稳的压力大。由于我县正处在大开发、大发展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加之历年来积累形成的扶贫开发问题、征收土地问题、旧城改造问题等都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挑战,相关部门不得不拿出相当部分人力、财力、物力来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三、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在客观看待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已具备许多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国发2号文件和实施武陵山区扶贫攻坚规划相继出台,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战略机遇。只要我们着力于赶超跨越,着力于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县县域经济发展提速、转型加快、后劲增强的良好势头。努力把我县建成背靠黔北经济区、融入综合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承接成渝经济圈的“桥头保”。

(一)坚持“三措并举”,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抓项目,强基础。发达县市的实践表明,项目能带来资金、技术和人才,凡是有大项目的县市,其经济实力就大为增强。为此,我县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大做项目、大上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抓手,以项目建设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通过项目培育建立新的产业、产品优势,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二是抓招商,强活力。要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实行全员招商,增强招商引资的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要形成无外不快、无外不活,借助外力求发展的共识。要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落户我县,形成“落户一个带来一批”的滚雪球效应,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三是抓融资,破瓶颈。要充分利用好民间资金,作好宣传,更改观念,使货币转变为资本。同时要加强信贷对市场的投放,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加强我县县域经济发展软实力的培育和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说,软实力是比硬实力更为重要的一种竞争力,从我县目前情况看,需要从三个方面去培育和提升:

一是要充分利用好文化资源。纵观我国的县市,几乎每个县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和人文景观等,这是中国县域独有的特色资源,富含浓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笔珍贵的无形资产,其垄断性、独特性和可持续性是其他类型的资产所无法比拟的。只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就会带动一个地区的旅游、交通、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要打造好特色品牌。从那些发展比较快的地区看,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本人认为要借鉴“一县一色、一镇(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积极培育和创新产品,做大、做强、做精、做美特色产业。根据市场的需求力争上一个产业、出一个产品、成一个品牌。三是要做好宣传和推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要扩大县域影响力,提升县域知名度,必须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要认真在各种产品的包装、推介和造势上下功夫,采取与众不同的创意新奇的方式吸引外界眼球。

(三)加强我县县域经济发展中各种关系的处理和协调

县域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城市经济、工业经济、商贸经济等方方面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协调和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大企业是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增强财政收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强县富民的有力支持。小企业是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两者对于县域经济发展都十分重要,对于那些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要通过资产整合和资产重组将它们培育成规模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财政支撑作用大的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火车头”,财政收入的“台柱子”。同时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使它们由“小”向“大”进行转变。二是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一方面我们要跳出县域,放眼全国,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扩大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经济新跨越的突破口。三是要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既要立足于当前,也要着眼于长远,立足当前,就是要认真解决当前县域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发展积极与保护环境同步。着眼长远,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把目光仅仅局限于GDP的多少,基础设施规模的大小,而应该站在时代前沿,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助推我县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不仅来自门票、住宿和餐饮等直接收入,还包括对其他行业的强力拉动作用。要借鉴其他旅游发达的县市经验:即向民间资本开发,创造性地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行、社会配合”的思路采取“多元投入、企业主体、股份经营”的方法发展旅游模式。采取“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旅游开发,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主体方式,实现我县旅游产业化。

一是发展旅游产业是县域经济繁荣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1元钱的旅游直接收入,会带来4.3元的间接收入,能有效刺激多项领域的投资增长,从而拉动县域经济的增长。二是发展旅游产业促进招商引资的主要手段。旅游产业本身就是开放性、外向型产业,良好的旅游环境也是良好的开发环境和投资环境。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扩大旅游商品和旅游服务的对外贸易,同时还聚集人气和商机,达到吸引投资者的目的。三是发展旅游产业是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由于旅游产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环节,与相关行业联度大。据统计,旅游行业每增加1个就业人数,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增加5个人就业。四是发展旅游产业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旅游作为外向型产业,能推动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县城品位,凸显城市特色,增强城市吸引力。

总之,只要我们咬定目标不放松、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信心、同心同德、矢志不渝、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使我县县域经济得到全面发展。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参与者,为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印江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中共铜仁市委 、 铜仁人民政府主办月刊《今日铜仁》

[3]中共贵州省委员会主办旬刊《当代贵州》

[4]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概况》

[5]中国信息报社主办的《中国国情国力》

[6]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地区干部培训中心主办的《中国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