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印江 > 民俗文化
印江“砂陶制作技艺”入选全省第四批省级名录

近日,贵州省文化厅网站公布了全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名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要求,2014年省文化厅开展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申报评审工作,对全省申报的324个项目,最终确定121(140)作为第四批省级名录。其中新增项目76(78),扩展项目45(62)。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砂陶制作技艺”入选。

朗溪镇坪阳村荥家湾砂陶制作技艺,源于尧舜时代的祖先借水和火的帮助捏泥问火,抟土为陶,从而发明了陶器。湖南辰溪刘氏世代以窑罐制作为艺,尊尧舜主师媖娥皇二位娘娘。清代(约18101820年),湖南辰溪刘开河之父考察朗溪荥家湾藏有丰富的白鳝泥、高岭粘土,便来此定居建窑烧罐,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窑罐制作是把白鳝泥、高岭粘土碾成细末,经沉淀、跺泥、捏坯,再置于转轮上拉坯成型,又经蔫水、画画、施釉、晒干、入窑煅烧、出窑等,泥巴就变成了朴拙厚重的窑罐。窑器分祭祀、赏玩、生活三大类。祭祀类有方鼎、香炉、化纸钱炉等;赏玩类有狮子、猪、牛、鸡、兔、鱼等物件用于摆设。“五脊六兽”配琉璃瓦用于寺庙建筑;生活类有水缸、酒坛、腌菜罐、扑水罐、盐罐、油罐、茶罐、砂钵、药罐、蒸饭罐、火炉、阖盆、纺花用的高车罐、砚台、笔筒、灯盏、妇女梳妆用的八角松枝盆等60余个品种。据传,荥家湾刘氏艺人曾烧制出一个奇特的扑水罐,扑出的酸葱葱仍长出嫩芽。此事传开,村村寨寨,家喻户晓。不仅满足邻境各县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而且远销湖南、广州、福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荥家湾窑罐艺人刘祖明不断改进祖传技艺,1992年,县人民政府确定荥家湾窑罐厂生产的琉璃瓦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印江文昌阁维修工程的指定产品。随后,铜仁东山寺、印江民族档案馆、木黄会师军部旧址、永义护国禅寺等古建筑维修工程中,大量使用该产品。印江窑罐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朗溪镇坪阳村、张家村,新寨乡雁水村,天堂镇水田村等地。 

                                                         编辑:张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