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块瑰宝,早在殷商时期,甲骨卜辞就已初具书法用笔、结构、章法等艺术要素。秦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文字,“画如铁石,字若飞动”的小篆,影响十分深远,使书法得到了飞跃发展。后经魏、晋、南北朝几代书家的悉心研究和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强大,边防巩固,使得以律诗、书法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空前繁荣。唐开元四年(716年),唐中央在印江设置了思邛县,由于地方政权的建立,先进的中原文化得以传播,对印江也产生了文化渗透作用。宋朝初期,佛教在印江已广泛流传,也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书法作为文化的特殊载体在印江这块土地上得到催生和发展。据《思南府志》记载,明永乐年间,贵州与云南联科获准开科取士,有力促进了印江文化教育的发展,当时的书法艺术不仅成为文人的标志,也是出仕为官的阶梯,成了世人尊崇的技艺,这种把书法和功名利禄联系在一起的因素,使得书法自然地被纳入了科举制的教育范畴,因而教育的普及和科举取仕制度直接推动了印江书法的发展,涌现了周冕、肖重望等一批文人举子,他们的书法成就,在印江书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印江书法艺术的发展群星闪烁,盛况空前,以王道行、周以湘、潘登云、严寅亮、鄢师竹为代表,他们有的声震湖广,名噪秦中;有的艺受御赏,誉满京都,正是这一大批书法名家使印江获得了“书法之乡”的美誉。此外,清代还产生了魏祖镛、唐钟英、周西铭、张伯谦等书法名流。民国时期出现了魏幼安、徐儒质、王孔滋、魏经略、白遂之、戴传忠等近代书法名家,对印江书法的传承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不断涌现,其代表人物有全国著名书法家魏宇平、贵州省书协副主席杨昌刚、原中国书协会员、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书协顾问已故书法家王峙苍、全国书协会员、多次荣获国展的年轻书法家汪定强等。现印江书协共有各级书协会员212人,其中全国书协会员3人,省级书协会员21人。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印江书法教育正逐步普及,纳入了中小学教育范畴,一批新人正在茁壮成长起来。
印江书法艺术成就是印江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印江人民引以为荣的文化精华,今日的印江书法艺术,在继承传统、开拓未来、激发斗志、推介印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积极作用,必将产生深远影响。翰墨飘香远,文晔致世长。印江书法的明天定会其道大光,人才辈出。印江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全力打造省级文明县城的同时,正在积极启动申报中国“书法之乡”工作,一个文明开放的印江将会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