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走进印江 > 旅游景点
印江县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总概况

我县属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的黔东低山丘陵区和黔东北中山峡谷之间,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位于其东部,形成东高西低,东南向北西倾斜地形地貌。

境内最高峰为梵净山的耸凸点,海拔2493.8m,西部与思南、德江交界处的龙门口为最低点,海拔377.7m,相对高差2116.1m,高低点直距46.12km。境内地形可分为中高山及中山、中低山、低山地形,地貌类型有溶蚀、侵蚀和河谷冲刷堆积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我县主要的地貌,分布范围广,除东南部的梵净山外,其余地区的大部分属于此类型。东部梵净山地区,平均海拔大于1600m,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大、坡度较陡,为中高山地形,以锓蚀地貌为主;中东部梵净山前缘地带海拔1000-1600m,坡度陡缓不等,为低中山地形,以岩溶地貌、河流冲刷堆积地貌和侵蚀地貌为主;中部、西南部、南部地带海拔800-1000m为中低山地形,以岩溶地貌、侵蚀地貌和河流冲刷地貌为主;境内海拔在700-800m一带,相对高差200-300m,坡度较小,为低山地形。在山地地形的河谷地带,经河水的常年冲刷,形成了一些相对较平的河谷冲刷堆积地貌,但面积不大。

                           梵净山

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印江河、车家河、乐茂江河、洋溪河、江源沟河等,地表河网较密。多数河流上游陡,中游平缓,下游较陡,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分别由西向东、由南向北,由南东向北西流入乌江。

二、矿产资源概况

我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面,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凤岗北北东向构造变形区,主要构造呈北北东向展布,梵净山变质核杂岩构造位于该构造变形区东南侧。地层分布有贵州最古老的地层-中元古界梵净山群,住上依次为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地层。由于县境内具有贵州省最古老的地层,经历了最多的构造运动和分布有最齐全的岩类这一独特的地质背景,产生了种类齐全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黑色金属(锰、铁等)、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钼、铅、锌、汞、锡、钨、和金、银等)、稀土、稀有金属、放射性矿产(铀)、能源矿产(煤、石煤)、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重晶石、硫铁矿、石英脉等)、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饰面用花岗岩、辉绿岩、灰岩、玻璃原料、水泥用灰岩、砖瓦原料等)。全县共发现矿种33个,其中初步查明资源储量的有22个矿种。


三、土地资源概况

我县土地利用现状,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进行分类,分为12个一级地类,56个二级地类.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表明,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96806.9公顷,其中农用地166228.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46%。建设用地5890.2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9%,未利用地2468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55%。

农用地: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用地比重比较高,其各乡镇分布不均匀,洋溪镇、新业乡相对较高,峨岭镇、中坝乡、朗溪镇、杉树乡、罗场乡相对较低,具体情况是:耕地面积为50671.33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30.48%,园地面积为1715.39公顷,占1.03%,林地面积为97753.0公顷,占58.81%,牧草地面积824.08公顷,占0.5%,其他农用地面积15264.74公顷,占9.18%。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不高。全县交通通达不够发达,城镇建设用地小,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大且布局分散。各乡镇城镇化发展水平也不均匀,其中峨岭镇、木黄镇、新寨、朗溪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大,具体情况是: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5443.08公顷,占建设用地的92.41%,交通用地面积361.05公顷,占5.37%,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31.13公顷,占2.22%。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各乡镇分布不均衡,全县以裸岩石砾地为主,可开发潜力较小,其中荒草地面积22508.58公顷,占未利用地的91.17%;裸岩石砾地面积689.15公顷,占2.79%;其他未利用土地面积1490.37公顷,占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