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走进印江 > 图说印江
【宣传文化系统“五支队伍”下沉一线.记者蹲点】看靛厂村之变

    12月4日,汽车沿组组通道路驶入印江自治县罗场乡靛厂村仙鹤坪组,坐落在梵净山脚下的靛厂村,群山环抱、四周绿意盎然。

靛厂村仙鹤坪组一角

    在该组文化广场上,几名村民正清扫广场上的落叶。“前几天刚刚打扫,这几天树叶落的多,我们打扫得也勤一点。”不一会儿的功夫,广场又恢复整洁模样。

  “人人讲卫生,厕所阴沟大翻身。”周永乾边打扫,边念叨着流传在村里的顺口溜。他说:“脱贫攻坚以来,村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环顾四周,十几座保存完好的木屋鳞次栉比的排列着,阳光照射下,为这个传统村落增添了几分暖意。

  靛厂村位于罗场乡东南部,是该乡最偏远的村寨。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发展动力不足,是全县28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2016年以前,该村仙鹤坪组群众投工投劳,每年冬天用三个月时间,用锄头挖通了靛厂村至该组的道路3.6公里,并于当年实施硬化,这是该村通往外界的唯一公路。 

  好路不忘烂路苦。仙鹤坪村民心系道路,每周自发组织打扫卫生,保护道路卫生环境。

  今年73岁的周永乾,从1972年至2004年,先后担任该村会计、村长。多年来,他注重生态保护,从2017年至今,他自发到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累计650余棵。“基础设施建好了,得靠我们自己好好保护,不能再回到过去的样子。”周永乾说,他主动担当起“监管员”工作,保护这条来之不易的道路。

  然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仙鹤坪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当时,村民们生活疾苦,为养家糊口,不得不上山砍树。

  七十年代时,村民们集体在山上砍伐烧炭;到八十年代,印江自治县土地下放,实行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村民开始自家修建窑子进行烧炭。

  “我们一家有8口人,有5个子女要上学,光靠种包谷、洋芋,养不活一家人啊。”周永乾感叹,到了冬天农闲时节便去烧炭,然后挑到周边乡镇卖,一百斤5块钱。

  那时,靛厂村90%的家庭都靠烧炭为生。

靛厂村村委会

    到90年代时,看着眼前光秃秃的山头,村民们明白不能再“靠山吃山”,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随即烤烟开始在该村大力发展,而年轻人流行起“打工潮”,村民们致富路子越来越广,“烧炭人”逐渐减少。

  2018年,梵净山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而靛厂村属于梵净山核心保护区,森林覆盖率89%,村民们生态保护理念更加浓厚。

  该村党支部书记周昌明说:“经过攻坚队和村支两委大力宣传,村民们都明白生态的重要性,4个村民组在保护环境工作中,一个比一个积极。”

  生态变好了,带领村民发展才是硬道理。然而,靛厂村属于典型的“空壳村”,如何利用好生态,不破坏环境,且让村民增收,让周昌明犯了难。

  2018年,在乡政府号召下,该村发展起中华蜂养殖。


村会计任永贵正在养蜂基地管理

    “我们村有自然资源优势,花种类多、花期长,养殖中蜂,一年四季都可以采蜜。”周昌明介绍,2018年利用51200元扶贫专项资金,购买中华蜂64桶,发展起“甜蜜”事业。

  经过该村会计任永贵的精心管理,今年蜂蜜预计收割400余斤,产值达5万余元。“2018年全村贫困人口人均分红185元,有效带动村民们增收。”此外,利用区位优势,该村还种有黄桃80亩、板栗200亩。

  从烧炭为生到保护生态,从“空壳村”到产业遍地开花,靛厂村村民正把握机遇,打好“翻身仗”,预计今年脱贫出列。

  “下一步,我们村重在保护生态、保护好传统民居,利用独有的地理环境,打造乡村旅游。”该村第一书记晋旭彬说,靛厂村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度假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