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社会写真
【人物故事】 杨淑琴的峥嵘岁月

现年90岁的杨淑琴。从1950年参加解放印江算起,她在印江的土地上战斗、工作、生活了60多个年头,她为印江的解放和发展奉献了自己的才智和心血。如今,认识杨淑琴的印江百姓都亲切的称她为“杨老妑妑”。

杨淑琴,女,汉族,1927年出生于河北省临西县下堡峙北杏园村。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随军南下解放大西南,同年7月入党,1949年底到达贵州,次年参加解放贵州印江县,其后一直扎根印江。在印江期间,杨淑琴历任印江县妇联主任、印江县农水局局长、印江县农工部副部长、印江县城关区区委书记、中共印江县委常委、县计委主任、县人大副主任,于1983年光荣退休。

原本应该是地主家小姐的杨淑琴,由于家庭原因反落为地主家的丫头。“我的童年是在皮鞭和泪水中饱受摧残地泡过来的,万恶的旧社会压着劳苦大众,他们就像一团火,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杨淑琴用了一个“泡”字诠释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童年生活,同时一颗要冲破黑暗走向光明的红心在压榨中孕育。共产党来了,共产党把年仅14岁的杨淑琴从黑暗中解救了出来。

想着还有千千万万像自己一样生活在黑暗中的同胞,年弱的杨淑琴毅然投身革命,从此汇入了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革命洪流中。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残酷的阶段。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疯狂地烧、杀、抢、掠,实施“三光政策”。年轻的杨淑琴在共产党员也是姑母杨俊青的言传身教下,联合更多穷人和有识之士秘密地与敌人作斗争。革命队伍缺粮食,杨淑琴就联合老乡凑粮食;寒冬腊月,杨淑琴和老乡们就给战士们凑棉花做棉衣棉鞋;敌人要偷袭八路军战士,她们就悄悄地送情报。她们先后送出的粮食达到3000余斤,棉花1000多斤,很好地保护了八路军的有生力量。一次在向八路军传递情报中被敌人发现,即将被杀掉时被赶来的八路军所救,从此杨淑琴参加了革命队伍,成了一名地下交通员。

“在我们当地,谁都知道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是地主的丫头、长工,我也正好利用这个特殊的身份作掩护,经常穿着一身破烂衣服进出敌人据点,收集情报,侦察敌情,然后及时将得到的情报悄悄地送到自己的部队。”杨淑琴在她的自传《我的一生》中描述她正式加入革命后的地下情报工作。

1942年,日本侵华战争更加疯狂,这一年,革命力量转入地下,杨淑琴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但她没有悲观失望,依然用自己的方式一边与敌人进行斗争,一边寻找队伍。

同年下半年,杨淑琴被在齐河县开展抗日工作的姑父郭敬宣和杨中正找到,把正在地主家做丫环的她带出来,重新回到队伍中。同时,杨淑琴也找到了自己的革命伴侣,同样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作战勇敢的杨中正。此后,夫妻二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抗日斗争中。

1945年,抗日战争终于胜利结束。这一年,杨淑琴18岁。在赶跑了日本鬼子,打倒了恶霸地主,原本该停下来经营家庭,照顾因战争受伤的家人和年幼的孩子。但,杨淑琴和丈夫以实际行动双双报名投身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略中。

1948年3月,杨淑琴随南下支队从山东经河南、江苏、安徽辗转大西南挺近贵州,开始了解放贵州印江的历程。

从一望无际的平原走进山高坡陡的贵州,杨淑琴有点兴奋也有点不安。在进入印江,看到宽阔平坦的县城,有着厚重历史的文昌阁和穿城而过清清的印江河,杨淑琴和同志们都下定决心要在此站住脚,扎下根,努力工作,完成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这一扎根就是67年,这一扎根杨淑琴就与印江人民结下了鱼水情深。

在杨淑琴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解放后的第一届印江县人民政府于1950年2月2日正式成立,杨淑琴负责贸易组工作。

从贸易组工作人员到退休前的人大副主任,杨淑琴把建设印江当成自己毕生的信念。

在《我的一生》中,杨淑琴这样写道:“结束了从北到南的革命生涯,结束了从一般干部到领导干部的数十年蹉跎岁月,我这架运转了六十余年的老车,终于到站了,是该休息了。”